温州市针对区域不平衡、人口大进大出、村情复杂和基层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坚持把后进村集中整治纳入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年按行政村总数10%的比例倒排一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治。目前已连续两年开展集中整治,去年第一轮对552个后进村进行整治,整治转化的有524个;今年梳理排摸出563个后进村,组织第二轮整治,进展顺利。
一、坚持上下联动,从运行机制上形成整治合力。一是各级党委书记带头抓。市县两级党委书记亲自研究部署整治工作,11个县(市、区)委书记每人联系1至2个后进村,乡镇党委书记落实主体责任,坚持每周研究、每月分析,掌握动态。两轮整治中全市共有45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后进村。二是组织部门牵头抓。市、县组织部门把后进村整治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坚持每月开展1次随机抽查暗访,每两月开展1次专项督查,并且通过召开情况分析会、工作推进会、中期评估会等形式,及时研究部署任务,督导落实整治措施。三是有关部门具体抓。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采取思想教育、宣传引导、组织整顿、纪律处分等措施,共同推进集中整治工作。纪检部门全面梳理涉及村干部的信访举报材料,及时查处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公安部门实施“清障”行动,打击黑恶势力和村霸地痞,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审计等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后进村,全面进行财务审计;城建部门配合开展社会管理、拆除违章建筑等专项行动。全市共选派工作组954个,选派到村协助工作的机关干部3157名,查处违法违纪村干部65人。
二、坚持有的放矢,从分类施策上落实整治措施。一是突出治“乱”。对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村,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加强综合治理,促进和谐稳定。瑞安市塘下镇官山垟片曾是温州市治安乱点挂牌整治区,通过实施联片整治,推进农村社区化措施,使之成为和谐文明“新社区”。二是突出治“散”。对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务公开透明度不高、村级工作开展不正常、群众意见较大的村,以理顺村“两委”关系、建立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为重点,着力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提高村级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瓯海区针对梧田街道月落垟村存在村“两委”负责人严重不团结的问题,专门选派得干部担任指导员,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理顺了村“两委”关系,使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安置房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突出治“软”。对村“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上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难以推进的村,以整治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排除社会势力干扰村级事务为重点,切实提高村级组织的执行力。泰顺县针对龟湖镇双临村一直无法选举产生村委会的现状,专门派驻工作组到村蹲点,摸清情况,理顺关系,最终帮助该村顺利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村级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起色。四是突出治“穷”。对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各地想方设法,通过部门挂钩、企业帮扶等措施,帮助后进村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发展环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坚持集中攻坚,从解决问题上突出整治重点。一是破解信访积案难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整治工作中共调处群众矛盾纠纷1202件、息访案件289件。龙湾区龙华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落后村”,该区组织19个部门单位到村开展现场大接访活动,共接待来访群众156批185人次,梳理出156个问题,重点解决了反映最强烈的128个问题。二是破解社会民生难题。各地普遍采取联合帮扶、项目支持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增强群众对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1.2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改造等帮扶项目2246个。三是破解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受阻问题。坚持采取选派工作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等形式,组织精干力量与有关乡镇、村一起合力攻坚,使158个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得到顺利推进。目前,全市第一轮整治梳理出的1746个问题中已解决1633个,第二轮又解决了721个突出问题。
四、坚持着眼长远,从强化保障上巩固整治成果。一是打造农村带头人培养链。通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等机制,形成完整的培养链,切实发挥他们在推进后进村集中整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全市共调整充实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225名;选派县乡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18名。二是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推行“四议两公开”办法,对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工作人员聘用、大额资金使用“三重一大”事项,做到决议规范化、实施公开化。建立村干部目标考核、请销假、集中办公等制度,强化村干部的日常管理。三是推进村企结对共建。充分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实力雄厚、与农村接触密切等优势,在非公企业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化“千企千村结对共建”行动,在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为结对对象提供支持,做好巩固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