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以“三定三联三推”为重点
强势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双强争先、示范创建”活动
省委全面部署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争当“发展强、党建强”先进企业活动后,宁波市委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双强争先、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并于11月9日召开了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双强争先、示范创建”活动部署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亲自到会进行动员部署,以“三定三联三推”为重点,强势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双强争先、示范创建”活动。
一、定目标、定标准、定重点,努力形成非公有制企业齐争先、共创优的生动局面。一是定目标,明任务。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提出了不同争创目标,对大型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培育“双强”企业,对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着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力争在明年创建60家“双强”示范企业,党的十八大前创建100家“双强”示范企业。二是定标准,争“双强”。结合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实际,从生产经营好、发展势头好、生态建设好、劳动关系好、文化建设好、承担社会责任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好等7个方面确定“双强”标准,细化具体内容,并设置了一些具体的硬性指标和量化指标,使非公有制企业做有遵循、赶有方向、追有动力。三是定重点,强培育。对照“双强”标准,逐个分析各地部门推荐的600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中筛选确定了300家企业,并逐个建立工作台帐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了以重点培育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齐争先的争创氛围。
二、领导联、部门联、党员干部联,合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创先进、争优秀。一是分级建立领导联系点。结合各级党委常委、领导小组成员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制度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300家重点培育企业,其中市本级联系50家,按照“活动走在前、服务成效好、群众评价高、经验可借鉴、示范有基础”的要求,围绕“品牌化、示范性和一企一特色”的目标,通过重点培育、重点指导、重点管理,努力把领导联系点建成“双强”示范点。二是分类确定联系部门。建立组织、宣传、劳动、工商、环保、经济、工青妇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构,根据企业的类型、主营业务,安排相关对口部门定点联系,召开定期联席会议,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机关与1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或潜力型企业建立联系,通过政策倾斜、上门服务、驻点指导、一事一办、挂牌销号等方式提供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分批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进一步完善落实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干部自身特点出发,市本级选派50名左右干部通过“一对一”方式联系指导50家市级重点培育企业,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也分别选配思想政治素质好、了解生产经营、有党务工作经验、热心企业党建工作的干部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在推进党的建设、宣传政策法规、维护职工利益、上下沟通协调等服务企业发展各方面充分发挥指导、督促和联络作用。
三、推发展、推覆盖、推保障,积极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建”双品牌。一是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中心工作,把各级要素、政策向企业倾斜,大力培养和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节约型企业创建”、“争做节能减排标兵”、“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等活动,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创新人才兴企能力,积极营造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新优势。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已提出合理化建议12760个,开展技术革新项目3852个。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计划,实施劳动争议社会化调处,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探索建立职工互助基金、关爱基金,及时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大力推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制度,开展“四必谈、四必访”活动,及时掌握企业员工思想状况,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切实推进企业和谐发展。二是着力推动规模以下企业建党工作。按照“先建后强”的思路,通过区域联建、商会统建和行业共建等组建方式,大力推进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党工作,努力实现80名职工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30名职工以上企业有党员、其他企业都有党的工作。鄞州区采取规模企业单建、中小企业网格化联建、基层商会统建、楼宇商圈共建等模式,基本实现了党对“20人以上企业”组织网络、工作效用和保障体系的“三个全覆盖”。三是着力推动企业党建保障工作。加大党建经费保障力度,企业党建工作经费按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5‰至8‰确定党建工作经费,在税前列支;各级财政按企业党员数每年拔给企业党组织一定的活动经费,并建立党费回拔制度,将企业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额或大部分回拔企业。加大党建工作平台建设力度,要求“双强”企业需建有党员活动中心,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党员服务中心的区域服务功能,为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活动免费提供场地保障;积极推进在企业设立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开通党员管理IC卡,建立企业网上党员活动室、网上党校等,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活跃党内生活,开展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