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7日讯
当前世界经济初步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上了复苏的轨道,但增长速度依然缓慢,复苏的基础不稳定,步骤也不平衡。不久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度引发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
与恐慌同时袭来的,是对全球实体经济的一次次打击,外贸依存度约50%的浙江经济在国内首当其冲。
面对危机,信心不倒谋应对,已成为浙江企业和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浙江是资源小省,又是经济大省,今年动辄翻番的大宗商品行情,加上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土地等资源要素竞相攀升,让浙江公司惊呼:制造业高成本时代来了。更多浙企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成功消化了成本压力,在“倒逼”机制中实现转型突围。
在传统制造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非常关键,即从制造环节的优势向前端研发和设计进行拓展,向后端品牌和营销拓展,做产品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企业档案之——
南美经济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一次次的严峻考验,“飞跃”最后都化险为夷,惟独那一次,他有点扛不住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来势汹汹,恰逢我国缝制设备行业经历8年高速发展之后的周期性调整期,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猛涨,多种因素相叠加,缝制设备全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08年5月,年销售额几十亿的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飞跃集团数千名员工能否保住就业,飞跃集团身后的近千家配套厂商能否保住饭碗,皆悬于一线。
“那些日子,我是忍辱负重,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再苦再难,绝不能让一个飞跃人下岗,也绝不能让‘飞跃’这个民族品牌毁掉。站着就是尊严,忍着就是机会,活着就是胜利,不倒就是奇迹。”在企业最困难时,邱继宝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坚守。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飞跃大刀阔斧实施一系列突围计划。根据“瘦身计划”,飞跃迅速调整产品线,扩大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产品的产能,大幅降低微利产品的比重,加快回笼应收账款,想方设法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飞跃没有停下技术创新的脚步,坚持“创新工程”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化解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
事实上,“飞跃事件”反映的并不是单个企业经营问题,而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的综合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中国制造”盛衰的一个风向标。
“等待观望就是死亡,转型升级就有希望。”邱继宝感慨颇深。
转型之路,在邱继宝看来就是一场革命。
他认为,面对要素价格上升、环境资源支撑能力不足等传统比较优势丧失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部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局面,再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必然进入转型的“生死关”。
对飞跃来说,只有通过主动转型,才能赢得转机、掌握先机、抢得良机,从而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生路、踏出一条全面升级的新路。
“飞跃”重生
金融海啸挤压生存空间
壮士断腕调整产品线
2010年7月9日,义乌一家袜厂的工人在编织机上接线。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义乌这座“中国袜业名城”,越来越多的袜子企业更加看重质量和品牌,坚持“内外并重”,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这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新华社发
当全球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奥康集团面临着和其他企业一样的困境:各种原材料综合成本上升了20%;2008年出口欧盟的产品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2008年尽管销售额增长30%,利润率却在下降,外销比例从2005年的30%下降到2008年的10%。
当其他企业还在为居高不下的成本困扰的时候,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精益生产”和“管理优化”,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让企业有质的变化”。“如果员工知道每个环节都要做到自我控制,那么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非常明显。”
比如生产鞋帮时,剪掉7毫米的里皮,这样的细节处理,不仅便于黏合,每双鞋还能节省成本0.35元;鞋底刷胶,工人因刷胶方式不同,平均每双鞋用胶量需要30克,后经反复测试,进行标准化操作,制定出每双鞋刷胶量必须控制在20~25克,如超过标准,超出量就必须由员工自己埋单。标准出台后,集团刷胶量节省幅度超过20%。
精细化的管理,原来需要15天生产的一批订单,现在只要5天。仅当年上半年,“精益生产”和“优化管理”让奥康集团的经营成本下降5500万。
“奥康”突围
原材料价格猛涨
鞋底刷胶精确到克
企业档案之——
政府发力
很多外贸企业人还记得那位可亲可敬的“同事”——2009年的2月,包括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等在内的9家重点外贸出口企业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员工”——来自省经贸厅的“驻企指导员”。
“对企业而言,我们是‘政府的小喇叭’,在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业务员和一线员工在一起,更好地向他们宣传政府相关经济贸易的政策。对政府而言,我们又是‘企业的温度计’。”曾是该成员之一的省商务厅综合处兰健如此描述。
这只是省商务厅当年推出的“外经贸厅保市场、保订单”专项行动内容之一。“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外贸大省,浙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管部门也从多方面进行了积极迎战:
一方面,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商务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先后出台了十余项大的政策意见,及时有力地指导了全省各地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促进商务平稳发展。
另外在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方面,积极创新引资方式,推行招商选资与“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最新统计,外资单个项目合同外资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475万美元增至2010年995万美元,已有9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浙江,服务业引资比例提升了15.1个百分点。
目前,浙江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省区市第一。
政府发力
浙江工业的新一轮发展,不能光靠领带袜子打天下,必须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使“浙江制造”在新起点上走上发展新路,2009年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它是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
《实施意见》提出,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
为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省级部门的工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都将整合转向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2009年新增的2亿元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等,全部加起来估计有5亿元左右,扶持力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