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活用网络新媒体 构建育人工作新模式
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法律系学生公寓党支部:支部+书院=公寓育人场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机关党总支:心系三农干实事 志愿服务促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
活用网络新媒体 构建育人工作新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下有5个教工学科党支部,4个研究生党支部,10个本科生党支部,各教工和学生支部对接整合成5个师生学科党支部群。全院共有党员31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56名,占全院教职工的44.09 %;学生党员255人,占全院学生人数的20.73%(其中本科生党员167人,占15.87%;研究生党员88人,占49.44%)。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十分重视了解、掌握、活用新媒体,树立新理念,搭建新平台,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有效服务学院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2010年12月31日凌晨,过预产期7天的闻琴华血小板数突降,危及生命。外国语学院党委借助新媒体发布消息,在1个小时内200多学生积极要求“献血救师”,最终帮助母女脱离危险。《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此事。网络给力生命,而给力网络的就是学院党委开展的新探索——活用网络新媒体,构建育人工作新模式。
借用新媒体树立新理念。学院党委提出了“四全两分”育人工作理念,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成长,并通过建立学院专题网页、博客专题、微博资讯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手段,建立全、分结合的立体式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中,强调学生“网民”、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强调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强调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统一;强调覆盖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各方面、各环节;通过不同类型的QQ群组织,对不同个性特征、能力特征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
借用新媒体搭建新平台。学院党委依托学科调整基层党组织的结构模式,通过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党员相同的专业、学科背景,搭建起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平台——师生学科党支部群,一个教工党支部与一个研究生党支部和若干个本科生党支部对接,借用学科群网上论坛、科研微博资讯、师生支部群QQ民主生活会、移动飞信、书记信箱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群内学科与教工党支部、师生党支部间的互动融合,以学术引领达到学科支部共建,以教师引路促进师生党员互动,搭建起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实践活动的新平台。
借用新媒体构建新关系。学院党委充分借助新兴网络媒体,拓展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横向范围,打破双向对话对接的时间局限。在学生中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各年级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的飞信群,加入各班甚至是整个年级段的QQ群,开通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交流工具;在教工中以支部为单位,建立各支部书记甚至是整个学院教工的飞信群,加入由若干党员组成的学科支部群,开通在线学习交流、网上作业批改的ftp或网站等,利用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充分将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媒体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之中。“献血救师”事件,就是学院借助网络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后,构建出来的无功利、互尊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一次集中呈现。
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学生公寓党支部
支部+书院=公寓育人场
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学生公寓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3月,现有党员37人,其中正式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41人。2008年、2010年支部先后两次获绍兴文理学院“党支部建设创新奖”。
结合公寓党建,试水书院制。自2010年下半年始,绍兴文理学院着力推进公寓书院制建设,即在学生公寓区建立若干个书院,来自不同专业、地区和年级的学生同住在某个书院,通过集中住宿,促进人际交流与人格培养。学院实行法学大类招生后,在安排寝室时,有意识地加强渗透和融合,法学、思政、行管、公管,甘肃、河南、安徽、广西……,回族、白族、侗族、仡佬族……来自各专业、年级、民族、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个寝室,努力创设第二个“家”,而“新家”的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机构就是“公寓党员之家”。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兼职辅导员(聘任有爱心、有名望、健康的退休教授担任)、兼职导师(聘任社会上的行业专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担任)在学生党员干部的协助下,晚自习时间在党员之家值班,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深入寝室探访交谈,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把“关爱学生、助推发展”行动落到实处。
自我教育服务,党员展风采。学院在推进书院制试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公寓党员之家”的功能,更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公寓党支部建设。学生党员自觉贯彻创先争优“青春领航工程”发挥好先进性的要求,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党建材料丰富、学习条件优越、教育氛围浓厚等优势,组织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如定期举行民主生活会,开展“学生党员接待日活动”、公寓问题专题调研、“公寓书院制”建设论辩会等。实施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一名党员带动一间宿舍、一间宿舍带动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带动一幢公寓、一幢公寓带动整个书院。每位学生党员与学院重点关注学生结对,帮助解决学习、经济、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每个同学感受到“党员之家”的温暖。截止目前,有12位学院预警学生与党员结对,并在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信。
勤耕耘同收获,室友导师伴。9幢508寝室的5位毕业班同学中,有1位经济困难生, 4名党员和1名建党积极分子。其中3位考上国家公务员,其它2位也在知名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满意的工作。5幢609寝室的5位大三的同学,全部获得2009学年学校综合奖学金。这种事例还有很多。是党员的旗帜引领、室友的同甘共苦、导师的悉心教导,构成的强大合力,助推学生成长成材。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机关党总支
心系三农干实事,志愿服务促发展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机关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有73名党员。自去年10月以来,党总支情系临安西天目镇月亮桥村的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原则,与月亮桥村党支部结为创先争优共建党组织,将创先争优活动延伸到乡村。通过号召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党内关爱基金,开展“送科技、送温暖、送文化”进乡村系列志愿服务,切实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文明”干实事,促进月亮桥村新农村建设。
党员“送科技”,帮扶农业增长。利用学校在水利科技、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在党员志愿者中选派有特长的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奔赴月亮桥村,在水利基础设施、农作物的增收与营销等方面给予指导与帮扶。先后组织科研处、社科联、电子商务教研室高级职称党员志愿者常为村民们讲解水文化、节水知识,指导申报省水利厅水毁工程修复、村河道综合整治等科研项目(该项目获得资助经费18万元),帮助结对村开展山塘水库、河流水坝等农业保障设施的有效规划和建设,设计和开通村级网站,开设网络营销培训课堂,同时还发放《浙江水文化》、《特色水教育题库》、《山林作物节水灌溉知识》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资料。
党员“送温暖”,情暖农民心田。通过举行“创先争优”公开承诺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参加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党内关爱基金,切实做好困难党员和党组织帮扶工作。党总支多次亲临月亮桥村了解他们的需要。2011年1月22日,可谓天寒地冻,党总支一行13人又踏雪前往,探望了该村的徐传根、李根设、凌如锵等特困家庭,并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徐传根现已70多岁,年老体弱,儿子由于精神残疾,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得到党组织的关爱时,他激动地感叹:“真是雪中送炭!”
党员“送文化”,共建农村文明。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等形式,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奔赴月亮桥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赠送近3000册图书,帮助建设村图书馆,组织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吴宝炎先生的关门弟子、校天外天艺术团指导老师吴伟泉,校园十佳歌手李诗婷等文艺骨干为村民们送上文化大餐,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该村相继荣获“新农村建设省级提升村”、“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卫生村”、“临安市清洁庭院示范村”、“临安市信用村”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