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亚硝酸盐含量没超标,这些“血燕”究竟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其实并没有判断标准
“血燕”变“毒燕”,面对反差如此鲜明的事实,除了谴责无良商家的利欲熏心,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之外,我们还应该反思什么呢?
首先该反思的还是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本身。据了解,将燕窝作为滋补品的历史在我国虽然十分悠久,但我们却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燕窝的相关国家标准。“燕窝并不属于国家药典的药品目录,同时也不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或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中”,“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燕窝的相关标准,检测机构只能对燕窝的成分进行分析,并不能证明燕窝的真假和其是否有功效”。这种明显的制度空白,显然为“毒燕”的泛滥创造了一种巨大的便利。事实上,此次浙江工商部门对“血燕”的抽检,所依据的只是针对一般食品的国家标准,并非专门的燕窝标准。这意味着,如果亚硝酸盐含量没超标,这些“血燕”究竟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其实并没有判断标准。
缺乏相关的安全标准,会不会也给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困难?据悉,国内“血燕消耗量目前达到了两三百吨/月”,人们也不禁要问,在浙江工商部门发布上述抽检报告之前,各级各地监管部门何以对大量“毒燕”长期习焉不察?
当然,除了上述监管、制度方面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对于“血燕”变“毒燕”的荒唐现实,也并非没有需要反思之处。显而易见,价格高昂的造假“血燕”所以会大量进入中国,与国人过度迷信燕窝等高级滋补品的神奇作用以及由此衍生的礼品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据记者日前在广州调查,“广州几乎各大百货超市都设有燕窝专柜”,“有的燕窝每克售价高达80元左右,几两重的礼盒动辄几千元”,而购买者“有八成是买来送礼的”。据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