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12月30日讯 (见习记者 潘杰) “大妈的条件确实特殊,但情况也很清楚,我正在帮她联系几个部门,应该能办下来。”这两天,吴倩茜一直忙着联系办房产证的事。因为丈夫先逝,自己又不是户主,盐业村89岁的应小琪住进了新房子却一直没能办下房产证,她托村里的文书把情况告诉了吴倩茜。
在应大妈的房间,她的身份证始终和一张“百晓”连心卡叠在一起,遇上急事,她就会找邻居拨通卡片上吴倩茜的电话。这个镇上来的驻村干部,了解村里情况,说得上话,也给大家办得了事。
台州市路桥区通过开展“驻村百晓”、“民情点报”等活动,推动乡镇干部勤下农村基层,争当“农村百晓生”,加强换届后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在服务群众工作上“创先争优”。
一百多项村务信息都得熟
“你驻点的村现在有多少人?”
“1069吧。哦,不对,是1068人,刚有个老党员前几天去世了。”罗椋尹迅速更正了数据,之所以对情况这么了解,还要得益于她的驻村笔记。
为了让驻村干部扎实了解农村情况,蓬街镇、金清镇等都给每位驻村干部发了一本驻村笔记,涉及基本村情、工农产业、综治计生等17个大类的100多项信息的统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村情村务。大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小到有几个环卫人员,都要详细记录。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在今年实行“民情点报”后,有着驻村十多年金清镇安监中队长张玉彬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在镇上每月定期召开的机关会上,镇领导会随机抽取6-8名机关干部汇报驻村工作情况,末了还要接受现场提问并解答,镇上还会进行复查。当着130多名同事的面却答不上来的尴尬,谁都不想碰上。于是曾经“打个电话浑水摸鱼”的做法一去不返,乡镇干部下村次数多了、问的事情细了、办的事情多了,干群关系也跟着好了。
在蓬街镇,除开展“百晓质询”外,镇上每年还要组织驻村干部参加百晓知识测评,主客观结合考察驻村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并与年终考核挂钩。年底还组织村民代表、镇干部等进行评议,驻村工作较差的干部一定时期内暂不提拔,从而倒逼乡镇干部下基层办实事,与村民打成一片。从2007年至今,乡镇干部每周平均有两天都会在村里走访,镇上的信访率则每年以近20%的速度下降。
今年以来,路桥乡镇干部累计走访群众2万多人次,落实各类帮扶款项近235万元,为群众提供各类咨询服务1.2万多件。
今后还将开“网络民情站”
“以前,我一天要到镇里就要两三次,现在我一礼拜也就来这么两三次。”说起驻村干部的转变,金清镇蒋村村委会书记徐菊芳喜上眉梢。自打镇上实行“民情点报”以来,驻村干部王江就成了她的重要助手,也节约出大量的奔波时间,让她可以安心地处理村务。
现在,镇上有什么政策、措施下达,王江都会主动向她说明;她不能亲自陪村民到镇上办事时,熟悉村情的王江就会接待前来办事的村民。两人每天都至少打一次电话,王江连下班后还经常赶去村里查看环境卫生等,还解决了不少因宅基地建设等引发的矛盾,受到了广泛好评。
2007年强台风“罗莎”即将登陆浙江,当时还是首批“百晓”驻村干部的戴大森和村干部转移400多位村民到蓬街中学。现场清点后却发现了少了两人,很快戴大森就确定了一对种菜为生的老夫妻没在。他当即和一名村干部驱车前往家中,但老两口并不在家,手机也打不通,就在束手无策时,戴大森突然想起走访了解民情时老夫妻曾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辛苦培育的大棚蔬菜。
冒着雨赶到大棚时,老夫妻俩果然待在里面不愿离开,表示要一直守着蔬菜不让台风破坏。戴大森耐心分析了利弊,最终劝服夫妻俩在台风登陆前安全到达安置点。
2007年首创“驻村百晓”的蓬街镇,每年都会推出一个“百晓”系列的品牌,从“村事百晓”、“百晓质询”到今年的“百晓论坛”。明年还将推出“百晓民情站”,利用网络平台拓展驻村工作。
路桥区委书记郑敏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面推广“村事百晓”切实转变了该区乡镇干部的作风,拉近了干群关系,通过解民忧办实事,塑造了乡镇干部队伍良好形象,基层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