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两则有关见义勇为英雄的新闻,都展示出了英雄的普通一面。一则是:去年12月31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化081班学生王新刚在北京鸟巢附近的湖上滑冰时救起一名落水的7岁小男孩,王新刚坦称:“其实我就是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跳到水中的那一刻,其实我挺害怕的……”(1月9日《新京报》)另一则是:为褒扬“最美妈妈”吴菊萍见义勇为的善举,其所在公司奖励给她20万元。当有媒体询问这笔钱作何使用时,吴菊萍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此语一出,舆论又起波澜。(1月9日《人民日报》)
英雄在救人时竟然也会害怕,英雄拿了见义勇为的奖金之后要留着自己花,而没有捐出,或许有人认为,这种表现或多或少矮化了勇敢无私的英雄形象,但笔者以为,这恰恰让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加人性化。
很久以来,我们听到见到的英雄大都是“高大全”的,他们几乎没有缺点,显然,这样的英雄是被刻意包装出来的,他们的形象要么是片面的,要么就被修饰拔高了,这种英雄形象尽管很美,但是距离普罗大众却很遥远。
这种舆论的固化模式,让英雄们似乎只能沿着“高大全”的路走下去。奖励一定要捐给慈善机构,以表现出其“轻财重义”的伟大情操;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须要做得更多更好,还不能犯任何错误,否则,就会有风言风语:“工作都做不好,这算什么英雄。”于是,英雄也往往会囿于完美的形象设计,背上包袱,活得很累,甚至有时活得很违心。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英雄。英雄也是人,也要在凡世生活,也有七情六欲,也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会犯错误。
在救人时害怕,甚或是接受并花掉了奖金,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根本不必诧异。英雄,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食着“人间烟火”,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是我们,而在某种环境中,我们就成了他们,我们实在不应该把英雄脸谱化,实在不应该对英雄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