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9日讯 2月7日是开学报到的日子,杭州第七中学的不少学生家长,都无奈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校车交通费由原来的每趟8元涨到10元,上涨幅度为25%。对此,校方的解释是,为落实校车一人一座的规定,学校决定更换校车,并同时增加校车数量,因此交通费有一定程度上涨。虽然家长们都乖乖地交了钱,但是还有人抱怨说,原来每趟收8元钱的车费,与其他学校相比,已经算是比较高了。现在又加收2元,这合理吗?
要让马儿跑肯定得吃草
钱报网网友安如泰山:一方面想要马儿安全地跑,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给马儿草吃,两方面的好事不可能被一头占了。“一人一座”是对校车的硬性要求,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保证“一座一人”,那些空出来的座位白转一趟,也是需要成本的,这笔钱最后还不是学校买单吗?一辆校车接送学生一趟,究竟需要走多少里程,烧多少油,需要向司乘人员付出多少工时费,汽车自然损耗有多少,这些都是有账可算的,一名学生所需费用在全部费用中占多少份额,也不是无账可查,把这些事情都说清楚就可以了。我觉得现在这所学校亟需做的工作就是赶紧公开所有账目。
钱报网网友小芋艿头:在现在的价格下,根据学校的计算要补贴每人每车次2元,如果继续要求学校降低车费,势必会导致一部分选择自行上学的学生转而选择坐校车,这两重因素——补贴差价的增加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将导致学校的支出成倍增长,一方面学校也hold不住,另一方面对不坐校车享受不到补贴的学生也不公平——本来应该用于全体学生的资金被用于补贴部分学生。所以,我觉得,只要学校已经尽力而为了,家长们还是别再苛责学校了。只是有一点,学校别忘了给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减免车费。
政府、学校、家长都掏一点
钱报网网友程绍德:购买校车和养护校车的费用,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无论由谁承担,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都要给予校车一定的资金支持。比如,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
在国内,我省的德清县去年就由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了79辆美式校车,约6000名农村子弟受益。该县政府每年还提供2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学生每人每次乘车支付1元钱,贫困学生免费。辽宁宽甸虽说是一个贫困县,但是也拨款240万元购买了12辆校车,此后又投入了近200万元,用于车辆的维护和人员的开销,解决了5885名学生的路途问题。而且收费很便宜,每月20元封顶。
一个贫困县,都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车制度,让学生坐上廉价且安全的校车,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也不难做到。
钱报网网友谢庆富:就学生乘车费用而言,不妨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学校承担一点、家长负担一点的方式,这样既明确和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也体现了学校和家长的责任。至于三方各自承担的比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商谈,拿出大家都满意和接受的方案来。
“校际专用公交”是个变通的办法
钱报网网友耳东每:有义务提供校车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相关机构,而不是各个独立的学校本身,七中若不设置校车,并不违法违规,反而少了麻烦。学校在没有教育局经费补贴的情况下设置校车,一方面贴钱,另一方面把风险揽到自己身上,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不是应该被批评的。
目前的所谓杭七中校车靠租,没有教育部门财政补贴,其实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校车”,需要考虑成本,建议把这种安排作为“校际专用公交”,有坐有站,提高运能,降低成本。从转塘到建国中路解放路走之江路以及高架大概20公里,行程或在一个小时,住校生一周两次,这样的站立时间对于中学生而言也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因此没必要特别矫情。
钱报网网友无影子龙:建议校车费用不能完全由学校自行决定,若不然谁能保证学校不会拿校车这个理由当做收费的借口呢?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物价部门的指导下对校车的收费予以监管,如果条件成熟的话,不妨出台《杭州校车收费管理规定》,用制度来约束行为,用措施来监督收费,让社会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