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一个政党的形象,作风纯洁是一个政党纯洁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这一方面说明了,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作风纯洁是衡量和检验党的纯洁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这些对于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居功至伟,都是永远不能丢的“传家宝”。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依然奉此为行动准则,但也要看到,少数党员、干部已经模糊了对这些“传家宝”的记忆,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敲响作风警钟,极为必要。
如何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多为群众想一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作为党的生命线和作风纯洁的重要内容,群众路线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决定了我们党能否在急剧变化的复杂环境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却已逐渐忘记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逐渐疏远、脱离了群众,甚至开始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对群众意见听而不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光是口号喊得响不行,而必须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了解实情察民意,加强沟通听民声,办事公道聚民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龙年春节,万家团圆时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奔波在全国各地,行走于农家、社区、厂矿、边疆,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欢度新春佳节。新闻媒体编辑记者“新春走基层”,今年是大规模开展的第二年,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再往前溯,中央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走基层”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中央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了解基层,服务群众,让心贴近,把根扎牢,活动同样取得了积极成效……类似这样的成功实践都充分表明,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除了要坚持群众路线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变得越来越重要。乌坎事件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迎来转机的?在这一事件中,基层组织最初正是因为没有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才让理性的上访演变为过激的行动。也正是由于广东省委工作组充分肯定“群众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才化解了村民的激烈情绪,为事件的转机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近年来的多起群众性事件,如云南孟连事件、浙江织里事件等,大多是源于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满足而引发的。而分析其解决过程,和乌坎的情况差不多,在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依法得到满足后,当地很快即恢复和谐安宁。因此,保持作风纯洁,要格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更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盼相符合。
如何开展批评
积极鼓励和支持批评,反对好人主义和压制批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它不仅是解决党内矛盾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防止僵化和遏制腐败的有力武器。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不可少。
然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些地方却成了薄弱环节。在一些单位和党员中,有的不敢批评:在错误、缺点面前,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失面子;有的搞“假”批评:给领导或同事提意见,内容不着边际,语气隔靴搔痒,甚至还变批评为溜须拍马;自我批评也是言不由衷,语不触心,要么是“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要么是“工学矛盾没有处理好”……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那里,批评和自我批评异化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
批评者的问题不少,而被批评者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的是拒绝批评:有了缺点错误,不仅不承认、不反思,还想方设法找理由,推卸责任,总是自我感觉很好。有的甚至还压制批评:个人意见至上,一听到批评就“拍案而起”,即便当时好似虚心接受了,实则心存不满甚至嫉恨,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打击报复。
批评使人进步。北京大学教授梁柱表示,政党不会天生正确,不会从成立伊始就不需要经过自我要求、修正而能保持纯洁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有益于我们党保持纯洁性,而且也有益于让每一个党员、干部自我净化,保持个人品质的纯洁。反之,则不仅涣散党的组织,损害党内团结,使战斗堡垒失去应有的战斗力,削弱执政能力,而且会助长党内不正之风。
因此,确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和支持党内自下而上的批评和人民群众的批评,正确对待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坚决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坚决反对压制批评甚至打击报复的行为。
怎样才能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正常的生活方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撰文认为,保持党及公权力的纯洁性,要靠人民群众“制度性”地对权力的形成过程、运行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只有这样,执政党才不敢懈怠,权力才不会贪腐,党及公权力才能保持纯洁性品质。其观点的核心思想对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一样适用,想让批评和自我批评重回正轨,最重要的是要继续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让党员、群众敢于、勇于、乐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坚持“艰苦朴素”
条件虽然好些了,但“节俭、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也是我们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法宝。战争年代、艰苦时期,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今天,虽然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发扬光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虽然经济总量扩大了,物质条件比过去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所以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方针,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素莉说,历史上,执政者是节俭还是奢侈,往往决定着政权的兴亡。在今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是社会进步的前提,而奢侈之风盛行则是社会腐败的先兆。
2011年,在中央连续多年就厉行节约三令五申、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后,中央机关厉行节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实在在地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中央之所以严令中央机关厉行节约,首要原因是当前党政机关奢侈浪费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说。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以及奢侈浪费等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比如,中央多次明令严控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却屡禁不止,有的违反审批程序,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有的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搞豪华装修;有的不惜举债贷款,甚至挪用专项资金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与此同时,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被逐渐淡忘了。在他们看来,“现在还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合时宜”;“发展经济搞建设,讲点排场是必要的”;“自己为党和人民作了不少贡献,过点舒服日子也理所应当”……这些错误认识,危害极大。
“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全社会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个别党员、干部不注重小节,利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势必影响在群众中的威信,失去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认为,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甘共苦,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