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7日讯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在京城首开先河:从本学期起,以“10+N+1”多元评价体系代替沿用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其中“10”代表美德,如爱心、爱国、诚信、合作、乐于助人等,以鼓励孩子全面发展;“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1”指专长或特长,以激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
评选好学生应和升学“断交”
钱报网网友烟雨一蓑:全民教育,公平教育,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可是,目前整体考试评价制度,决定了小、中、高各个阶段的评价制度。不管是“三好学生”评价,还是“10+N+1”评价,只要和升学挂钩,永远都不会公平、纯粹。所以无论用何种评价制度都有躲不开的弊端,那就是“唯成绩至上”的一元评价。只要考试评价制度不变,学校、老师、家长盯住的依然是成绩。所有细化的评价也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去服务,那么改革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所以只有评价和升学断绝关系,所有的问题才可迎刃而解。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纯粹为了关爱学生成长,关爱孩子心理健康的评价,才能达到带动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个性人才自由生长
潜海龙: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我们给予“小作家”的美誉;字写得漂亮的同学,我们给予“小书法家”的称号;有了小发明小创造的同学,我们给予“班级诺贝奖”荣誉;爱好科学探究的同学,我们还成立过“班级科学院”,还评出过几位“小院士”……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孩子们潜在的优点,从而加以引导、激励和帮助,让他们快乐、自信地成长,让校园成为孩子们萌发梦想的摇篮。
钱报网网友fqgeyf:许多西方国家的优秀标准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而且延伸到了社会、人格、公平、尊重等精神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方面,更注重将学生放到广阔的社会舞台。如果那些以前有可能受到冷落和排斥学生,或者没有被认同的学生,在新标准下就有可能被肯定、认同、鼓励和褒奖,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就是值得肯定的。
更应取消“差生意识”
钱报网网友江上吴歌:现实中,相比“评三好”本身,那种将学生用一杆并不科学的评价标尺分化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其实才最为危险。毕竟,假如说“评三好”或多或少还有些正面激励机制的话,那么,与“评三好”所对应的“差生”认定机制,虽然并没有公开进行,但在教育领域却同样相当普遍,也更为隐蔽。当学生们过早地被贴上“好坏标签”,无疑是对个性与发展的抹杀,其本质更是反教育的。相比取消评“三好生”,摘掉教育领域中那副认定“差生”的有色眼镜,其实才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