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西部曾留给我们太多的企望。心中一直都有一个期望,有朝一日能走进这些地方,让他们荡漾我带着些许杂质的心灵,让自己变得更为纯粹。”
——摘自史勋能博客
几乎在每一个小男孩的心中,爸爸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11岁的陆维阡也不例外。
他的爸爸史勋能,是海盐实验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但他并不仅仅只是一位语文老师。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利用寒暑假回到自己的家乡贵州,给那里的孩子送学习用品、上文化课,而且两上高原,为藏区的老师和学生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今,他还在积极奔走,希望能为西部教师的培训多做点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史勋能始终牢记雷锋说过的这句话,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如果说东部的教育之花已经盛开,那么西部的花蕾更需要我们去浇灌。”
乐当假期编外教师
史勋能是贵州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海盐工作。当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摆在眼前,史勋能开始思索——该为家乡的教育做点什么?
一次回家,他购买了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回到他上小学的母校。
第二次回家,他把学校文学社自编刊物自费多印了100多本,带给县里中学的孩子。
第三次回家,在老家当小学老师的哥哥提议:“你不如给这里的孩子上上课吧!”
就这样,贵州铜仁石阡县白沙镇,多了一个编外的义务讲师。
第一次上课,在史勋能家边上的村小里。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周围学校的老师、甚至还有自己读师范时候的同班同学也来听。”史勋能回忆道,教室里根本坐不了那么多人,“有人去隔壁教室搬凳子,后来的,干脆就站在教室后面。”
整整一个上午,史勋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连茶杯都忘了打开。半个月之后,他要启程回海盐了,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向他告别时都会问一句:“史老师,明年你还来吗?”这也坚定了他利用假期讲学的决心。
2007年夏天,史勋能决定带一支队伍去贵州支教。
放假前,他把一则“征师启示”贴在海盐教育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有50多人报名。
7月底,史勋能带着精挑细选出来的10位老师踏上征程。从策划到最后落实这次活动,史勋能整整瘦了5斤。“虽然辛苦,但是想想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赴玉树义务支教
2006年初,在好友贺剑夫的推荐下,史勋能开始关注民间助学机构“格桑花”。那一年,“格桑花”在全国招募了10名教师,准备去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培训小学教师。史勋能成了支教队的第10名成员。
“出发的时候非常兴奋,可真的到了高原,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史勋能在博客中记录,到玉树的第一天,高原反应就找上了他,“头晕,流鼻血,四肢无力,坐在椅子上都觉得特别疲倦。”
但史勋能还是迅速投入到支教工作中。“藏区的孩子太苦了,到了那里就想争分夺秒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在玉树,有的学校就是一间七八平方米的泥屋,甚至连窗户都没有;有的学校就设在帐篷内,学生连课桌椅都没有。这一切都让他心痛不已。
按照工作安排,史勋能要给当地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和他们聊聊外面的新鲜事。
离开称多前,他将从家里带去的被套、药品等物品全部留下来,托付校长转交给需要的学生。回到海盐后,他与朋友一起发动师生,为青海地区的贫困学生捐助了800多件衣物和150余册书籍。
第二年,放不下藏区孩子的史勋能,又以“格桑花”西部支教队领队的身份,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优秀教师再次到称多县,进行为期18天的义务支教。他还多次到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调研,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格桑花”撰写了真实感人的调查报告。
打造浙江“飞翔计划”
“助学的真正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每次到玉树、到贵州,史勋能总是花很多时间和当地的教师交谈,切磋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
2007年5月,经过他的策划与联系,称多教师巴久和扎西来到海盐,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组织西部教师来东部培训,成本低,效果也好。”史勋能说。33岁的扎西回到称多没多久,就被提拔为所在学校的校长。
正因如此,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发起的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个让乡村教师走出家乡、接受新知、开阔眼界的培训计划。”史勋能介绍说,这个计划秉承“只有让乡村教师先飞翔起来,他们才能带着乡村的孩子们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宗旨,每年暑假期间,会有50到100名优秀的乡村教师参加这个活动,带着家乡孩子们的希冀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
2011年11月,史勋能联合他在“格桑花”和“麦田”两家公益助学机构的“战友”,发出了打造浙江“飞翔计划”的倡议。
现在,活动的策划书已经写好,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第一批纳入计划的乡村老师,将在今年7月来到浙江,开始他们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