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病便宜,也不用挂号排队,在海宁打工的云南人小李生病时,常去附近一间很不起眼的小诊所。诊所里只有一个“医生”,姓范,年纪很轻。
2011年7月4日,小李感到胸口疼,于是又到这家诊所挂了两瓶点滴。6个小时后,再次来诊所检查的小李却因呼吸困难,倒在了这间诊所里,再也没有起来。
同年7月7日,给小李看病的诊所“医生”范某自首。
今年3月6日,范某被海宁市法院以非法行医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
出门看病把命丧
“爸爸去哪儿了?怎么还没回来?”每当4岁的弟弟问起时,懂事的小丽总是紧紧搂着年幼的弟弟安慰道:“爸爸出远门了,要过很长时间才回来。”
姐弟俩口中的爸爸就是不幸身亡的小李。30岁的小李来自云南昭通,来海宁已有七八年,一直在工地上做架子工。2011年6月26日,小李在工地上搭脚手架时被钢管砸了一下,感到胸口很疼。他曾去一些正规医院就诊,但收效不大,而且他觉得收费比较贵。同年7月4日,疼痛再次发作,他去了租房附近一家自己平时生病时经常光顾的私人诊所。
“爸爸上午去挂的点滴。吃好晚饭后说去复查,就再也没回来。我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爸爸躺在医院里,身上罩着一床蓝色的被单。”十多岁的女儿小丽回忆说。
“老公一直在工地上打工,身体很好,怎么能说没了就没了呢?”小李的妻子夏某难以接受丈夫突然离世的事实。
诊所两次被查处
这家诊所位于海宁市长安镇一处叫宋家埭的村庄,路口有一个农贸市场,市场前面有一幢5层的楼房,诊所就开在底楼。去年7月4日傍晚,小李就倒在了这家诊所里。
“租我家房子开了两个多月,每天总有十几个人来看病,生意蛮好的。”诊所的房东说。因为开在农民房里,从外表看,这家小诊所非常不起眼。
开设这家诊所的是安徽人范某。早在2007年,范某就带着妻子在长安镇开设私人诊所,但因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曾两次被海宁市卫生局行政处罚。但是,稳定的客源,丰厚的利润,让范某不停辗转于附近不同的农民出租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与执法人员周旋。范某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小心,不会出大事的。
小李是范某诊所的常客。事发那天,小李拿着医院的心电图、血常规、胸片等检查报告来就诊,范某看了检查报告,发现白细胞增多,他认为这是体内有炎症的表现。他知道,来他诊所看病的大都是附近的外来打工者,他们不希望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只想花点小钱就能见效。于是,他采取了最保守的疗法,给小李挂了两瓶加了消炎药的葡萄糖。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两瓶点滴,竟要了小李的命。
经鉴定,小李系药物源性过敏性休克,引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大夫曾是医科生
32岁的范某曾就读于外省某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本以为前途一片光明,岂料去正规医院求职却屡屡碰壁。失望之余,他加入了非法行医者的队伍。
范某知道非法行医的后果,更知道不能出事。因此,平时他主要给外来务工人员看感冒、腹泻等一些小疾病,碰上稍微严重一点的病,需要做心电图、胸透、B超等检测,他总是让患者先去大医院看,等把检测结果拿过来再开药。他认为这样会保险一些。
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服务态度好,还可以随时上门看病,就这样,范某的诊所在附近外来务工人员中名声越来越大,来看病的络绎不绝。
据不少来这里看过病的患者说,范某开的药比药店和医院的便宜好多。许多打工者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那么,这些低廉的药品又是从哪来的呢?据范某交代,他是通过杭州的药品代理商购进的。
去年10月26日,范某因涉嫌非法行医罪被海宁市检察院提起公诉。
编者按:
一家地下诊所,两次被查处,却为何依旧生存了下来?
据海宁市检察院的办案人员说,目前海宁一些外来务工者聚集地已成为非法行医的“重灾区”,尽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但非法行医现象却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获利大、有市场。这些地下诊所的主要就诊群体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就图一个方便、便宜。他们说,去正规医院看病太贵,我们出来打工,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平时一点小病,还是去小诊所便宜。
有需求才有市场。只有解决了外来务工者的医疗保障问题,让医疗资源分布得更合理,失去市场的地下诊所才能一步步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