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两高”报告,有件事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牟新生不吐不快:自去年恶意欠薪“入刑”以来,依此判刑的很少,至今仍有近30%的农民工被欠薪。牟常委表示,恶意欠薪判刑少不怪法院,“法院不是不想判,而是因为很多农民工薪水就是政府欠的。”“最后政府一直赖账,让法院很难办。”
这是大实话。敢为民生疾苦较真,足见代表、委员的良知。农民工苦,拿不到血汗钱苦上加苦。“打了一年工,一分钱都拿不到,怎么面对父母和子女,这个家,怎么回?!”“错误的行为不纠正,就是纵容犯错!”牟常委等代表、委员的激情发言,让我们看到了对农民兄弟的关切。
地方政府甘愿背负“老赖”骂名?这确实置司法于两难境地。法院虽可依法判欠薪的政府败诉,但却很难让地方政府或者其首长“入刑”。不要说入刑,就是想去执行都难。笔者曾向某市法院咨询过一个案子,杭州萧山一位老板在某市一个县的政府工程款多年讨不回来,至今县领导都换了三任,也都口头“认账”,甚至省高院发督办执行书,但该市中院院长面露难色:不是不想办,若强制执行政府的脸挂不住,更为难的是每年“两会”上吃不消各方的“质询”压力,被认为法院胳膊肘往外拐,把地方一块财政挖走了……
司法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权力的不正常干涉,依法行政很多时候还停留在纸面上。正如报道中张庆伟代表问:“法院有时候想公正也公正不了。面对行政部门的强势压力,谁能抗过当地的政府啊?”只是法院这一“为难”,却“难”住了许多急需得到法律支持的当事人,尤其贫困弱势的农民工,他们视法律为“救命稻草”,视“天平”为公正象征,希望有关部门能挺身而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如数拿回被拖欠的工钱。
有老板曾问我:我若做老赖,法院一纸传票,冻结账户和房产,还在媒体上曝光;可是“政府欠我钱不还,做老赖,那该怎么办?”如今,很多生意人怕打官司,有的明知理在自己一边,也怕赢不了官司,更怕跟政府部门打官司,正如报道中王东林委员所说,不到万般无奈,老百姓是轻易不会拿起法律这个武器的,他们宁可相信找到领导,靠领导签字来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路和做法,其实是在败坏司法的公正和社会风气。长此以往,怎么建设“法治国家”?
当“讨薪仍是屡讨屡欠”时,逼民工无奈只得一“跳”(楼)二“爬”(吊塔)三“拜”(祭海神)了。总不可能让领导一次次“亲自讨薪”吧?让一些犯了错的地方政府部门站上被告席,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及时替政府部门挽回形象,其实也是在给他们纠错的机会,总比逼得农民工到处上访,或者以各种另类的方式讨薪惊动媒体公众,以至于最后大家都颜面尽失要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