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洋山镇非公有制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实现企业党建、工建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探索建立以党组织创先争优带动企业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嵊泗县洋山镇以党建“三促进”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党建强、发展强”。
一、以组织体系规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对党员人数较少的党支部采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等方式强化组织力量(向泽成仪表有限公司党支部派驻了2名业务工作对口,党务工作拿手的党建工作指导员,新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对尚不具备单独组建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通过联合组建党支部、党员挂靠,以及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等手段,大力推进党的工作覆盖(在统新仪表有限公司和洋山供销社两家单位联合组建党支部,新发展和挂靠党员1名。同时发挥统新仪表厂群团组织工作基础较好的特点,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二是促进组织活动规范运行。进一步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员发展、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大洋花岗石有限公司),建立党员听证会、议事会等制度,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切实加强队伍、阵地、活动、制度、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花岗石有限公司还实行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制定计划、安排部署、检查考核、奖罚兑现“四同步”制度。
三是探索实行企业管理层与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在大洋花岗石有限公司,由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举措推动了党组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非公有制企业坚持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
二、以示范标兵带动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洋花岗石有限公司主要以经营洋山的传统产业采运石业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随着石料资源的枯竭这一行业面临着迫切的转产转业问题。该企业依托骨干党员、工会会员,通过走出去一批、带动一批、再发展一批的方式,努力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坚持一要向外延伸。动员和鼓励党员船主带头率先向外发展,到山东、江苏、广东等地抢占市场。原本已经歇业的党员矿长唐苗杰,积极寻找向外省发展的出路,带领四名矿长在山东开采投资,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二要向内转型。动员党员带领职工自谋出路,想方设法转产转业。利用与洋山深水港毗邻的地域优势,将目光投向洋山港区集装箱短驳运输上。目前以合股的形式投资1.2个亿的集装箱船正在打造中。通过带领职工逐步向其它产业转产,到2012年全镇禁止开采石料这一政策实施后,公司职工的生产生活将得到根本保证,从而使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竞争优势大大提升。
二是积极搭建创先争优平台。深化党员亮相工程,推出了“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每月主打星”等载体,涌现了一批党员创先争优的典型。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多个。如花岗石有限公司党支部经过不断探索尝试后,推出了中深孔爆破开采法,取代了原先的矿壶爆破(底炮)法,使传统的石料开采爆破方法得到转型升级,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全面推行党员和会员公开承诺,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并制定了《党员承诺考核办法》,对党员践诺情况进行定期组织督诺、评诺的工作。同时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政治诉求,关心关爱企业困难党员,积极为党员展示个人才追求事业进步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抓好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利用党员轮训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推出了一些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培训内容,比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战略定位研究等课程。同时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制订具体党员、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以花岗石有限公司党支部为试点,把企业中的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人才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目前该公司6名中层干部中党员有5名,占了84%。最大限度地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内来,不断提升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
三、以党、工企文化融合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是将党建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把企业党建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融合,增强企业党员、职工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和促进企业诚信合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培育企业文化队伍、加强党建文化阵地,帮助企业提炼总结企业发展精神,提升企业品位。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在运行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二是以党建活动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按照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争做“活力和谐先锋”行动的总体要求,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有发展、职工得实惠”的目标,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企业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生动局面。通过开展各个层面的“谈心谈话”活动,健全企业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企业不稳定因素,把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企业职工群众制度。定期了解职工就企业发展、员工福利、劳资关系等的意见建议,推动组织管理层与员工进行经常性沟通和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沟通方式有效化解矛盾6起,协调劳资纠纷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