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温州市某区教育局到辖区学校进行“减负”检查,然而在检查的前一天,该区某小学不少学生家长收到老师短信,要求在检查当天将一些课外教辅材料和练习本放在家里。
以前只听说学校提醒学生“别忘记带什么学习用品”,却未曾听说老师要求家长“别带什么学习用品”。收到如此短信,恐怕家长们更多的是苦笑和无奈。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如果平时只是空喊“减负”口号,上级来检查时请学生家长“配合”,弄虚作假一旦成了真,后患无穷。
为应付检查,这些年闹出的新闻不少:陕西某县村干部私下雇佣村民,在某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的空地上覆上地膜;山东某镇敬老院从各村拉来百名老人,冒充人数。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不仅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也让检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最终坑害的是老百姓。
当然,板子不能全打在“作假”单位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状况:检查单位有的人车未动,电话先行;有的走马观花,身入心不入;有的只听汇报,纸上谈兵。于是,有些被检查单位才能“精心筹备”,不少问题单位蒙混过关后“涛声依旧”。
笔者认为,各类检查也要“打假”。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端正检查态度,多接“地气”,谨防被糊弄。另一方面,对那些“玩花招”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