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网3月31日讯(通讯员黄松光)“云生,你在天堂请放心,有他的战友为你赡养你的老母亲!”3月27日上午,一位54岁的中年人带着女儿盼盼携带两束鲜花来到温州市区翠微山革命烈士墓的陈云生墓前敬献,并暗暗私语地说着。他,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二等奖臣、温州市瓯海区公安分局民警周跃南。这是他这个月三次带着日用品登上高山看望了陈云生烈士的母亲后去告诉生前战友的知心话。
今年54岁的周跃南,26岁那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额鬓,昔日的小伙如今已当了爷爷。但他兑现着曾经的承诺,几十年来替牺牲战友尽孝,那颗炙热的心未曾改变。
事情追溯到27年前的1985年。那一年,从瓯海县藤桥参军入伍的战友一起上了战场。上战场之前,热血男儿如此约定:如果谁回不来了,他的父母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我们一起负责照顾!战场上,年仅23岁的陈云生,为夺回我军阵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句承诺重千金。从此后,一同上战场的周跃南就把烈士陈云生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着,照顾着。而老人也早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
烈士鲜血洒疆场
那是1981年冬天,来自温州市的100多名新兵听从祖国召唤,走进了西子湖畔的陆军某部军营。3年紧张的爬、滚、打的生活使他们个个成为合格的军人。其中周跃南因为抢着干脏活、累活而成为“活雷锋”,陈云生服从组织需要从战斗班到炊事班当“伙头军”“猪官”而出名。
正当他们即将退伍之际,第二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浙江某军一师被军委批准开赴中越边境老山前线,他们把退伍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怀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忱随部队奔赴南彊老山战场。战斗打响后,时任五班班长、被称为“神枪手”的周跃南在守护某高地时机智灵活,消灭了敌军3名观察员,被荣记了三等功,成为当时全师第一个立战功的参战官兵。
时针指向1985年2月11日凌晨,“嘀嘀嘀”报话机传来呼叫的信号,攻打老山541高地140阵地的战斗命令下达。我军某部副班长陈云生带领突击组像离弦的箭一样,勇猛地向山上冲去。敌人向我冲过去的战士负隅顽抗,子弹在头上、身边呼啸而过。陈云生不顾一切冲在前头,被敌弹击中负伤,身子一摇晃倒在下去,鲜血从伤口淌出来。突击组的战友看到副班长负伤了,一个个箭步扶起他,并要背他下火线。陈云生推开战友的手,说:“不要管我,没什么,大家快冲啊。”他仍拿起冲锋枪,挣扎着向前冲去。时而卧倒,时而向前冲。“轰隆隆”敌炮弹在山坡上爆炸,一发炮弹在陈云生身边炸开,他的手臂、头部、胸部、腿等被弹片炸开了许多创口,血流如注……年仅23岁的陈云生英雄地牺牲了。事后,陈云生被追记二等功一次,并被追认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战友情深认爹娘
陈云生牺牲的消息传来,与陈云生一道参军、一道参战的周跃南等温州籍战友含着泪水和强忍受悲痛,把陈云生背下了山。
1985年3月8日,这是令温州兵永远骄傲的日子:从这天起,整个参战部队从排、连到军部全部换上了温州兵当通讯兵,用特殊的温州话与各参战部队传达战斗命令,使敌人的“耳目”成了瞎眼,确保了参战通讯畅通无阻,在我军战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整个战斗结束凯旋时,11名温州瓯海籍战友中除陈云生牺牲外,也分别荣立了一、二、三等战功。周跃南说,每当我们戴上鲜花受到祖国和家乡人民夹道欢迎或登上报告台作英雄事迹报告时,心情就十分地不平静:因为自己的战功奖章上有着战友的血,是战友们一起用生命换来的。从1985年年底起,他们陆续退伍,每一个人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约上昔日的战友到陈云生家看望爹娘。
陈生云的父母的家在海拔500余米高山,山峭路远,交通不通,曾是浙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1985年腊月,当周跃南和战友黄志栖、徐益华第一次驱车20多公里,并爬山两个多小时来到陈云生家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时:两位老人和年幼的二弟住在一间破旧的草房里,由于地处高山,家里除微薄的农业收入外,无其他经济收入。他们坚定地告诉老人:“虽然云生走了,但我们还在,我们就是你们的亲儿子啊!”左一声妈、右一声爹,他们在烈士遗像前哭成了一团。周跃南等3个战友临下山的时候,还每人给老人送了200元钱。回想起当年的往事,老妈妈至今仍然泪流满面,她说:“200元钱,在现在看来算不上大数目,可孩子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钱啊!”
长相思忆莫相忘
时过境迁,周跃南与回来的战友们分别当上了国家干部,有的则留在部队上军校或被提升为干部。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在地方工作的战友每年的清明、“八一”、春节,他们都要带上钱物山上去看望爹娘;暂时留在部队的战友每次回温州探亲都不忘去探望父母。转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乡的战友已有8个,他们依然不辞跋山涉水地去探望两位老人,大家每次去都捎去钱、食物和衣物等,去年“八一”,他们还凑钱给老人购买了一台崭新的彩电。
周跃南等战友孝敬一对农民爹娘的佳话广为传送,一些外地的战友得知情况后,也不时加入到孝敬老人的队伍。永嘉县的战友陈钙寿、徐益华、金元奇等专程来到温州探望老人;有一年元旦,瓯海、鹿城、永嘉三地的24名战友聚会,还特意把老人接来一起聚餐,陪老人逛公园,还给老人孝敬了2000多元钱。回想起往事,老妈妈温善妹至今仍然泪流满面,她说:“200元钱,在现在看来算不上大数目,可孩子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钱啊!”
起初几年,两位老人身体尚好,周跃南等战友基本都是选择在“八一”期间和年关相约赶到山上看望他们。他们清楚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利八坑村终于通了公路,虽然还是泥泞狭窄的机耕路。他们开着越野车,同样要在山间绕上一个多小时。2005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可依然是山路十八弯。2008年3月25日,80岁的陈云生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请假三天当起了“孝子”,既守灵,又料理后事。因老人居住的房子久年失修而崩塌时,周跃南拿出家蓄,动员亲友等凑了3万余元,修建了一间二层房子。之后,周跃南还给独居髙山的陈云生老母买了一部手机,虽然老人不会用,但他教会其会接听,每隔数天就给打一次,问寒问暖,一旦生病就赶去带下山去看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年逾八旬的老人生活不灵便了,他改每月一次到市场采购米、油、鱼等日用品送上山。
今年3月,浙南阴天绵绵,最让周跃南放心不下的就是独居在半山坳老人的健康。平时,老人缺什么不?有没有事情需要帮忙?身体可好?他这个月就驱车奔赴山上三趟,除了带上吃的穿的,还帮着目前翻晒谢衣被。3月27日一大早,看着阳光普照,他和女儿周盼盼一起来到革命烈士墓看望生前战友来了。
(黄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