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方芸(化名)的家,在义乌市后宅街道苏街村南面的一座小土坡上,三间砖瓦平房。丈夫朱国(化名)每天都要到城里上班,她则留在家里做淘宝小店。
电脑不时地传来客户问价的“叮咚……”声,但是方芸的回复并没有那么及时,不是打字速度慢,而是要照顾不能正常走路的儿子墨墨。
墨墨,现在已经16个月大。2010年底,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幸,降临到了只有两个多月大的他身上。
口服糖丸后
小墨墨出现了异常反应
2010年情人节,22岁的方芸和27岁的朱国走进了婚姻殿堂,同年10月17日,可爱的小墨墨降临了。
这一年12月21日早上9点多,方芸带着两个多月的儿子墨墨去接种脊灰疫苗。谁也没想到,噩梦就此开始。
“医生问我,小孩的身体好不好?我回答说,好的。然后,医生就给了一颗白色药丸。”方芸说,药丸的味道甜甜的,捣碎后就直接喂给孩子吃了,吃完后在医院等了半个小时后,没有异常反应,她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这种疫苗每个孩子都要接种,方芸和家人并没有太在意,直到2011年1月7日晚上,小孩突然感冒、发烧,家人连夜送孩子到了义乌市妇幼保健院。
“体温只有39摄氏度,对小孩来说不算高。”方芸说,吃了退烧药后,小墨墨慢慢地退烧了。2011年1月11日晚上,当脱下孩子的衣裤时,她却发现了异常,“平时他都会用脚踢我的,但是那天晚上孩子不踢了”。
第二天早上,方芸和家人带着孩子到义乌市中心医院看。
医生敲了敲孩子膝盖,发现没有条件反射,就说:“你孩子的这个病有点麻烦,直接到省儿童医院吧。”
口服脊灰疫苗
却得了小儿麻痹症
此后半年,方芸一家辗转了几家医院,但还是不知道孩子得了什么病。
采访过程中,方芸特地尝试着让孩子站住,尽管有大人扶着,孩子的双腿还是不停地颤抖。
吃中药、针灸、按摩……小墨墨每天重复着类似的治疗,刚开始一个月至少要花费6000元左右,方芸一家也因此欠了10多万元债务。
2011年7月18日,小墨墨的病因终于有了答案。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诊断意见书显示,小墨墨的病是口服脊灰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吃了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没想到却因此得了小儿麻痹症。”她说,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不可能完全治愈的,“即使基本康复,有的还是要坐轮椅,有的会走路,但是姿势很难看”。
2011年8月31日,经金华市医学会鉴定,墨墨属二级乙等伤残。
接种异常的发生率
是“百万分之一”
明明是为了预防孩子患上小儿麻痹才接种的脊灰疫苗,怎么反而成为导致健康宝宝患上小儿麻痹的罪魁祸首呢?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概率极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疫苗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变异,二是受种者个体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义乌市疾控中心科长骆淑英解释。
“小墨墨出现对脊灰疫苗的接种异常反应,真的是不幸中的不幸。”义乌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永民也很遗憾:“按照该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是百万分之一。”
那么,义乌接种的疫苗是从何而来呢?
“目前我们的疫苗,都是由省财政划拨资金,省疾控中心统一采购,并且逐级发放。”张永民副局长表示:“义乌不出一分钱参与购买,只负责最后的接种工作。”
据义乌市疾控中心统计,义乌市每年大概有3万新生儿要接受脊灰疫苗接种。
“按照流程,分别在孩子出生后2个月、3个月、4个月和4周岁时接种。”根据目前义乌市卫生部门掌握的资料看,发生在小墨墨身上的接种异常反应,是义乌历史上的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