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从2010年6月1日起,杭州市医患双方解决医疗纠纷有了一个新途径——第三方调解,杭州市医调会正式成立并试运行。昨天,市医调会首次向时报独家公布数据:去年,共受理医疗纠纷348起,其中303起调解成功。不久前,哈医大一死三伤的血案震惊全国,为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再次敲响警钟。其实在所有医疗纠纷中,由医患双方前期沟通不足而导致的占了80%以上。为此,市一医院在全省首家实行“高级责任护士”制度,在各病区设立专门的“沟通护士”,代表患者与医生沟通,从源头上杜绝医患矛盾。
数据
去年成功调解303起医疗纠纷
2010年6月,杭州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到2011年6月,这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医调会,就已接待来电来访2436人次,受理纠纷136件,成功调解108件(其中涉及患者死亡的34件),调解赔偿金额500多万元。
“去年一整年,我们一共受理医疗纠纷348起,成功调解303起,其中这303起中,包含医患双方已经调解成功,来医调会补签协议的;还有45起没有调解成功的医疗纠纷中,包含着放弃调解或是走其他途径解决的,比如做医疗事故鉴定等。”昨天,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沈瑞润,接受时报独家采访时,首次公布2011年的统计数据。
据了解,目前杭州市医调会有5位调解员和1位外派工作人员,并设有医学专家库、法律专家库和司法鉴定专家库,其中包含129位医学专家和25位法律专家。同时,会将他们资料上墙,患者可点名选择。如果在调解时对指定专家不满意,可随时更换。
难度
调解员少纠纷多
“但是目前存在着人员不足的问题,市医调会一共才5位调解员,需要调解的纠纷多,工作压力很大。”
沈瑞润表示,调解工作中,最难的就是安抚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往往一来就是好几十人。还有就是在调解过程中“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很容易导致家属随时冲动。加上患者家属对医学技术不了解,出了事就要求短时间内立即明确院方责任,做起来非常困难。
他讲了一个调解案例,杭州人吴伟(化名)因为心血管毛病,需要装一个支架,来到某省级医院之后,医生和吴伟本人及家属表示,这只是一个小手术,差不多两个小时就能做完。
“但没想到,吴伟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其他毛病,结果一场小手术变成了大手术,整整做了5小时。第二天,吴伟就不行了,尽管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能留住生命。家属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去医院要求给说法,但医院认为治疗过程合乎规范;讨说法无果,家属就来到我们医调会。”沈瑞润说。
按照规定,在调解现场,只允许有三位患者代表、三位医院代表;而那天足足来了50人,不仅把两个调解室挤得满满当当,还站到了办公室的电梯口。
“光是苦口婆心劝说这50位家属派出三位代表,就花费了将近1个小时。这场纠纷的索赔金额达到20万元,院方显然无法接受。经过一个下午的沟通和调解,最终家属还是选择去做医疗事故鉴定。”
举措
市一全省首设“沟通护士”
沈瑞润主任说,前来投诉的病人和家属,提得最多的就是院方的态度问题。医患沟通不足,显然成为医患矛盾产生的很大诱因。市一医院做了统计,近年来,医院处理的所有医疗投诉中,因医患双方前期沟通不足导致的占了80%以上。如果前期沟通充分,投诉量将会明显下降。为此,市一在我省率先设立“沟通护士”(高级责任护士),让“沟通护士”成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连接纽带。
市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李益民说,“沟通护士”除了代表患者,在术前或者检查前与医生沟通外,还需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用药情况、饮食情况,对于一些特殊患者还需进行心理疏导。担任这个角色的,必须是副高职称以上、工作满15年的资深护士。
“之前试运行半个多月,共有27名‘沟通护士’入驻骨科、心内科等20个病区。”李益民说,关于“沟通护士”的相关考核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今后将在全院所有科室及门诊推广。
沟通还需得到患者信任
从昨天开始,市一正式推行“沟通护士”计划。到底“沟通护士”与普通护士有什么区别?上午,记者跟随2号楼7楼骨科病区的“沟通护士”沈兰娟,体验了她一天的工作。
昨天上午8点半,沈护士已经为病房的患者做完晨间护理,随后陪骨科医生一同查房。“医生查完房就要去门诊或手术,真正和住院患者接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后续治疗细节需要‘沟通护士’解释给患者听。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每个床位患者的病情。”沈护士说,病区里每位患者的情况她都熟记于心,比如哪床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哪床患者第二天要手术等。
9点半查房结束,沈护士轮转到各个病房检查,提醒患者吃药;如果第二天要手术的,还会详细解释注意事项。
11点左右,她还忙着帮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订餐,“住院病人不能吃得太油腻,医院食堂有专门的营养餐,这些都需要我们专门去沟通告知。”
下午2点多,沈护士会再次轮转各个病房,去收温馨需求卡。“我会给每床患者发一张小卡片,如果医护人员不在,病人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写在卡上,我会定期收回。”沈护士说,病区护士台还有专门的“医患沟通记录本”,如果医生不在,患者可以把事情写在记录本上,医生一来就能看到,可以马上对患者进行干预。
帮医生解释治疗细节
医院总结了试运行阶段的经验,认为“沟通护士”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患矛盾和纠纷。
“前几天,骨科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大妈,她因为摔伤导致肩骨骨折。入院检查后,发现她有高血糖,需用药控制后才能手术。四天后,血糖指标还是不正常,手术要延后。当时大妈不理解,吵着要找医生做手术,后来我详细分析了手术风险,劝她先控制好血糖再进行手术,最终大妈愿意配合治疗。”沈护士说,后来手术做好了,大妈还专门来感谢她。
“当然,我们也遇到过对‘沟通护士’不信任、不理解的患者。觉得护士不是医生,对她们的建议心存疑虑。”李益民说,前不久,肝胆胰外科收治了一位40多岁急性肠梗的女士,因检查需要,做完肠镜后,第二天还需要做个小肠CT,但无论“沟通护士”怎么劝说,她始终不肯,等到主治医生来做思想工作,她才同意。这些,还需要在今后做更多工作。
●声音
医院:
医生应三分治病七分治心
“作为一位医生,我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患者在疾病治疗和心理疏导上,都对医生有着迫切的需求。很多时候,甚至心理疏导的需求更为迫切,患者哪怕和医生多说一句话,也能得到莫大的安慰。”
市一医院院长马胜林说,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做到“七分治心,三分治病”,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对患者的劝导、开导上,有足够好的沟通意愿和沟通技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马胜林说,这次设立“高级责任护士”,目的是建立起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以病人为中心,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行政部门:
医务人员应提高沟通水平
浙江省司法厅基层工作处陆德兴处长表示,做好医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充分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孕产妇、老年人、低保人群、民工群体等重点人群,以及急诊科、妇产科、儿科、外伤科等重点科室的医疗质量控制与防范工作。市一设立专门的护士与患者沟通,相信也能减少一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
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方健国也表示,在诊治过程中,如果医患没有良好沟通,患者不了解医务人员所采取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因此造成医疗纠纷。
“目前大部分特别是大医院人员紧张,工作压力大,没有太多时间和患者沟通,加之有些医务人员没有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就可能会产生误会,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原因。”方健国说,市一医院推行的“高级责任护士”制度,作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纽带,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每一个医院都要重视并加强医务人员医患沟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