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上演着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恶的激烈碰撞。
在这个特殊场所里,有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高墙内的守护者,他们用一双双雪亮的眼睛关注着在押人员灵魂的一举一动;他们用一颗颗热切的心灵,让在押人员不感到孤单;他们用汗水点起一盏盏指路灯,照亮所有在押人员回家的路,这就是金华市看守所集体。
去年,金华市看守所共收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数千人,月均关押量上千人,交付执行死刑8人,接待中心接待群众办事、咨询2万余人次。浙江省公安厅监管总队授予了“二十年安全无事故”银奖单位,医疗保障小组被省公安厅通报表彰,1名民警被省公安厅树立为孙炎明式的实干型监管民警,先后有3名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在看守所民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专业、责任、亲民。他们甘于寂寞,开拓创新,恪尽职守,吃苦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第一次见到潘建华,他正在金华市看守所接待中心忙碌着,稍显疲惫的脸上始终挂着平易近人的微笑,让人觉得很亲切。一个上午工作下来,警服后背已经湿了一圈。
这样日复一日,潘建华已经干了30多年。被他管理过的在押人员多达4000余人,其中重刑犯有60余人,死刑犯有20余人。
多年来,在他手上从未发生过一起违规违纪事件。经他管教后,先后有600余人走向了新生。
如今让老潘最高兴的是每到节日,他都能收到许多问候和感谢的短信,基本上都来自潘建华管教过的刑释归正人员。
“老潘就是典型的孙炎明式的好民警。”金华市看守所所长樊金勇这样向记者描述。
在老潘看来,多年的管教工作,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看守所就是一个“家”,只要真心对待这个“家”里的每个人,再难做的工作也不难了。
潘建华正是以“家人”般的关怀,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爱心,拯救了一颗颗迷失的心灵,救赎了一个个带罪的灵魂。
2005年冬天,潘建华主管的1号监室,因羁押的外地在押人员多,出现了缺衣少被的现象,潘建华立即从家里拿来衣被,无偿地送给在押人员,解决了外地在押人员御寒过冬的问题;
2004年6月,潘建华所管监室的一名20来岁李姓在押人员,表情不自然,似有痛苦状,潘建华巡监时发现这一情况,便将他带出监室,仔细询问,并立即将情况通报值班医生,经查该李姓在押人员突患阑尾炎,情况危急,潘建华立即将其送医院动了手术,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
30年来,老潘一心扑在工作上,不仅家里照顾不到,连自己的身体也无暇顾及,先后查出患有萎缩性胃炎、小肠气、腰椎尖盘突出、血压高等多种疾病。
遇到小病,就忍一忍;遇到大病,就简单吃点药,老潘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看守所。
2009年开始,老潘负责看守所接待中心的服务工作。3年来,年均接待群众咨询、检送衣物9000人次,从未收到来人、来电投诉,先后有4人次在押人员家属送来锦旗,感谢接待窗口的服务,为看守所社会形象的提升,树立了一面过硬的旗帜。
“看守所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是辛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7年前,辛军从国保支队转入看守所从事监管工作,刚开始由于业务不熟悉,工作很吃力,辛军坚持不懂就问,怕忘就记,始终以一个新监管人的姿态向身边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业务,一心扑在工作上。
几年下来,辛军硬是从一个监管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业务骨干。樊金勇说起身边这位得力的副所长,用“专业、刻苦”四个字总结。
金华市看守所承担全市外籍人员的羁押任务,从2005年起,每年都有数十名外籍人员羁押在这里。
由于语言、生活方式、行为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同时对管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做好对外籍人员的管理,辛军从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行为特征入手,认真分析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人员的心理,因人而管、因人施教。截至2012年,已有60多名外籍人员在看守所顺利地羁押并交付监狱执行或驱逐出境,无一名外籍人员因管理不当引发外交事件。
除了对待外籍在押人员得心应手外,在教育挽救未成年人上,辛军也自有一套。
辛军懂得这些孩子的内心:被羁押的未成年人多数从小缺少家庭关爱和学校教育,辛军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灌输,也对他们进行亲情的感化,用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对待学生般的感情教育他们。
18岁的杀人犯李某,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毫无前途,在监内写好了遗书准备自杀。接到安全员的报告,辛军连夜与他进行谈话教育。
“自己的权利还没用,就想到死,这多划不来啊。”在辛军的耐心细致的说服下,李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要说绝招是什么,辛军很谦虚。“我没有什么绝招,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更没有什么万能钥匙,只要你真诚相待,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怀。”
监管场所医务工作有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熟练的业务技能。
2001年12月,朱旭衡从交警支队调整到看守所从事医务工作,为了做好工作,他又重新拿起书本开始学习,向身边老同志请教,向医院同学“取经”。
通过努力,他熟练掌握了监管场所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置方法。
11年来,他带领全所医务人员巡诊处理所内病人3万余人次,参与或组织抢救危重病人100余人次。
“要做好一个监管场所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11年来,朱旭衡对自己的要求。
在他看来,公安民警每破获一起案件抓获的犯罪分子,都要靠看守所消化,而这些入所人员有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有因蜕化变质沦为阶下囚的党政干部,有涉世未深一时糊涂犯错的学生,还有二进宫、三进宫的顽劣分子……
“这就要靠我们的管教干部用极强的责任心和极大的耐心去做好工作。”
夏某因涉嫌故意伤害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自调入管教二科后,就不吃饭,不劳动,扬言自己年纪大要死了,情绪极度低落,整天以泪洗面,哭哭啼啼。
朱旭衡有意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通过仔细询问,了解到夏某主要是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又担心家里人要为他的事情赔钱。
朱旭衡就利用自己平时学的心理学知识,对夏某进行了心理疏导,耐心进行了改造教育。
夜很深了,想到夏某一天没吃东西,朱旭衡又买来一包方便面,用开水泡好递到他面前。
吃着面条,76岁的夏某红了眼睛,在这之后,他一直积极乐观。
直到2009年6月,夏某离开了看守所,还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出所第二天,夏某带着家人,给看守所送来了感谢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