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攒的钱放在哪里最安全?很多人会选择银行,然而沈阳储户赵文(化名)女士在中国银行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大街支行存入的1000万元存款却在存入之后一个月内就被别人转走,仅剩一元。而将钱转走的人,竟是中国银行兴隆大街支行的行长李军。(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一千万银行存款,一个月内竟然不翼而飞,不是电信诈骗、也不是技术差池,而是支行行长的专业手法。即便诸多细节与真相还有待厘清,但仍有几点悬疑令人如鲠在喉:一者,支行行长身份无误、柜台操作也无争议,那么,正规银行如何给不法管理者提供了“随意转账储户资金”的生杀大权?那些确保储户存款安全的监管措施、财会政策何在?二者,更为诡异的是,当事人随后和支行行长李军来到中国银行盘锦分行找到了分行纪委负责人,但该负责人表示,让赵文和李军自己解决、“个人协商”———面对储户的举报,行业内监察部门如此潦草应对,有何“专业”和责任可言?
事实上,在眼下增加存款成银行当务之急的语境下,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过大的存款考核压力,恰恰是导致银行存款业务出现违规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息违规揽储仅仅是中国银行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大街支行一家的伎俩吗?如果此类违规吸储已经暗流汹涌成合法金融机构的潜规则,那么,一旦管理者因投资、投机等东窗事发,不明真相的储户何以确保资金安全?
无论储户逐利之心多么迫切、识别风险的能力是大是小,既然堂而皇之发生在银行,且走过了合法的储蓄程序,参与者也是银行正规员工,那么银行就难逃风险责任的拷问———就如同银行柜台上卖的各色保险,无论柜员如何巧舌如簧,知情责任与告知义务是无可推脱的底线。也正因此,2011年,中国银监会针对银行乱象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误导销售,应强调向客户明示销售的是保险产品,向客户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那么,发生在银行柜台上有案可稽的“千万弊案”里,制度漏洞与程序阙如已是不辩而明。银行存款安全不仅关涉金融安全,更是私产稳健与社会稳定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