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1日讯
这里是浙东运河的起点,这里曾经是江浙最著名的“物流中心”,这里被列为大运河首批申遗点……
西湖申遗成功后,与老杭州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运河申遗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首批大运河申遗名单已经出炉,这其中有一个滨江人十分熟悉的名字——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昨天,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副主任姜师立等一行专家,来到浙东古运河源头——滨江西兴,督查该遗址点的挖掘和保护情况,这也标志着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整治工作全面启动,永兴闸、城隍庙、西兴驿三个遗址正在挖掘中。
七十二爿半过塘行
曾经名震江南
不少人也许会问,这过塘行到底是个什么行当,它与大运河的申遗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过塘行就是专门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用现在时髦的称谓就是“物流中心”。
西兴是浙东运河的起点,水陆要冲,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遍布西兴。
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量词,读音同盘)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这72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大体的分工,因为其中的孙家汇“黄鳝行”不是常年有业务,故称半家。
看完了过塘行再来说说码头,据记载因为当时过塘行生意兴隆,各路船只排起的队伍长达千余尺,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货,昼夜不歇,一派繁忙景象。运河里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俨然一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晚清长河先贤来又山《西兴夜航船》诗,对此有惟妙惟肖的描绘:“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
可惜,随着铁路等陆路交通的发展,浙东运河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赖运河生存的过塘行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如今,还留在人们视野中的是颇有韵味的月梁、窗坊,幽长蜿蜒的青石板廊道,静静的官河以及依稀可见的老宅。
综合保护让过塘行焕发新生
今天,当人们行走在官河边,除了一些过塘行旧址外,已经很难寻觅西兴当年辉煌景象的丝丝痕迹。
此次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挖掘、保护、修整一批历史遗迹,让更多人了解滨江的历史,了解大运河曾经的繁华。
“我们联合杭州市考古所,选取了永兴闸、城隍庙、西兴码头、西兴驿等进行保护性挖掘。”有关负责人介绍,重点历史遗迹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展开。
目前,永兴闸闸体以及闸东端官河北侧驳岸、西端南侧驳岸已完整呈现,充分证明了贯穿萧山、绍兴、宁波的浙东运河和钱塘江之间的机理关系。
“我们在永兴闸遗址发现了少量瓷片,为论证永兴闸年代提供参考依据。”杭州市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说。西兴码头也是本次申遗保护的重要遗址,工作人员通过对官河路局部开挖方式,探明了西兴码头位于官河路路下位置,为接下来西兴码头如何展示开发保护提供了设计依据。
除了点上的发掘工作,西兴过塘行及码头申遗整体整治方案、官河整治设计、西兴老街立面整治等各项方案都已在积极制定完善中。
按计划,届时会将永兴闸、城隍庙、屋子桥、西兴码头、官河两岸现存过塘行等精彩亮点串珠成链。同时,整治过程中还将融入西兴灯笼、剪纸等本土文化元素,让古运河焕发新的光彩,更好展示滨江历史文化。
对三大遗址进行针对性发掘保护
近年来,永兴闸、西兴大埠头均被埋于官河路下,大城隍庙建筑已毁,遗址被绿化所覆盖。目前,已经对永兴闸、西兴大埠头和大城隍庙进行了考古挖掘和探查。
经考古探查,西兴大埠头仅一步台阶被埋于路面之下,且保存较为完好。因此,现状路面清理后,直接揭露出西兴大埠头部分,恢复大埠头、路面与过塘行建筑之间原有的格局机理。
大城隍庙经考古挖掘后,还保存有覆盖在河道之上的石板。进一步对大城隍庙原有格局进行调查,通过布置石柱础标示其原有开间、进深格局,保留现遗址南侧紧邻的老墙,清理紧邻院落内的违章搭建。
至于永兴闸,目前设计了三种保护方案:
一是遗址没下填埋粗沙、上填埋陶粒,填埋高度约1米,河道延伸两端头内砌石墙,外密排木桩,遗址河岸上置高1.1米的玻璃栏杆围护,避免进入和进行人员安全防护;
二是露天展示,河道延伸两端内砌石墙,外密排木桩,遗址中部置下沉式木栈道,方便人员进入遗址下参观,木栈道及遗址周边置高1.1米的玻璃栏杆围护;
三是遗址上罩不可上人的钢框架玻璃保护罩,侧面置铝合金通风百叶。
-新闻助读
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
大运河申遗囊括了国内的三大系运河,分别是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并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里在正常通航的运河,被国际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浙东运河现称杭甬运河,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航行27公里后,又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口出海,全长239公里,沟通了钱塘江与甬江之间的宁绍平原东西向水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浙东运河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为千年古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千百年来,浙东运河承载着时代的舟舸,驮负着历史的责任,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浙东文明。
2011年4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出炉,涉及全国8个省,35个城市,65个“立即列入”遗产点和43段河段。浙江省有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其中杭州段就占了7个,包括杭州凤山水城门遗址、杭州富义仓、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根据申遗计划:2012年5月,将基本完成大运河申遗点段保护和环境整治主体工程;2012年6月,确定最终的申遗范围;2013年1月,将申遗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