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全国各地纷纷选派干部到乡、村等基层一线任“第一书记”。据媒体报道,日前,从日照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的53名“第一书记”已到村赴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农村基层工作。
那么,“第一书记”到基层后如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除了送钱送物送项目,“第一书记”更要端正态度,改进工作方法,做到“身心合一”。
“第一书记”到村启动工作,相对整个任职工作来讲,只是第一步。要当好“第一书记”,仅仅“身入”是不够的,还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心入”。要真心实意去做群众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不能像“掉进井里的葫芦”,看起来是下去了,其实还浮在上面。要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当好基层党建指导员,避免把到基层任职当作一阵风、走过场,走马观花一番,就拍屁股走人。
“第一书记”服务群众要力戒“剃头挑子一头热”、搞一厢情愿的“形象工程”。要始终牢记富民强村、保障民生的第一使命,抓好党建、夯实基础的第一责任,增长才干、改进作风的第一要求,当好党群“双向直通”示范员,主动协调沟通,开展帮扶增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干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真正让干部有责任、党员有目标、群众有评价。
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是“第一书记”下基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保障工作成效,上级主管部门可采取定期调度、随机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对工作力度大、效果好、任职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派出单位和任职干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被动、任职村未转变落后面貌的,要建立长效机制,责成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和完善帮扶措施,确保任职村实现转化提升。
“第一书记”的任务与其说是“输血”不如说是“造血”,要理路子、建制度、提素质,让村民成为发展的主角。如此,才能帮助所在村实现“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的目标,真正达到“强组织、增活力、受欢迎、见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