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浙江网8月2日讯(通讯员 贾寅晴)夏季炎热高温,游泳成了许多人喜爱的消暑纳凉方式,尤其是暑假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加入到游泳者的队伍中。除了游泳池,江河、山塘、水库等野外自然水域成了人们嬉戏游乐的最佳场所,然而回顾这些年,这些天然“游泳池”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区。特别是中小学生在体力、安全意识、急救常识等方面都不及成年人,更易发生溺水事故。有关调查显示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在江河、山塘、水库等野外自然水域游泳,首先没有安全防护措施,在不了解水域状况和水温的情况下盲目下水,容易发生抽筋现象,而在炎热的夏季更易发生中暑现象,导致反应能力变差,在遇到淤泥、水草、暗礁、水母等自救能力减弱,极易发生溺亡意外。这些随处可见,又明令禁止的河道、公共水域、天然泳场,确实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多次救助落水者的秀洲消防人员表示“每次接到有人落水的消息我们都感到心痛,因为依以往情况看,溺水者90%难生还,我们赶到后捞上来的都是尸体,”“气温一高,落水者就多起来。游泳者不了解水域情况轻易下水,一旦被水草缠住,水性再好也很难逃生。”一般来说,水库水深,杂草丛生,消防人员到场后很难发现目标,给救助溺水者带来很大困难。“我们经常到场后找不到落水者,有时候搜寻工作持续几天几夜,当看见落水者时,那已是浮出水面的尸体。”
为了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秀洲消防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夏季游泳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7、如果被水草缠住脚,不要慌。首先控制住身体,双脚轻微摆动,慢慢摆脱缠绕,千万不要用力摆动,防止缠上其他水草。
8、如果双脚陷入淤泥,也不要慌张。先用双手划水增加浮力,双脚前后摆动,使淤泥松动,借机脱险。在没有其他浮力情况下,双脚不要“单独行动”,以防止越陷越深。
9、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