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食品安全,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
现行体制下,食品是不是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问责政府。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没有建立“监管到位,投诉顺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没有及时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有没有纳入诚信体系建设,使政府的监管行之有效?
7月30日开始,由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的食品安全“一法两规”执法检查活动,在我省全面铺开。
连日来,由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的执法检查组,兵分三路,分赴温州、台州、杭州、衢州、宁波、绍兴等地,就食品安全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集中执法检查活动。
执法检查阶段完成后,9月的省人大常委会上,还将听取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以及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再组织开展专题询问。经审议后,省人大常委会将向省政府递交审议意见,由省政府制定整改措施。
时报讯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源头,是食品安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8月2日-3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带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执法检查组,来到了杭州的“菜篮子”基地——桐庐和萧山。
尖锐考问:
生产者有无“良心”?
政府有无“责任心”?
在桐庐,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民声的问题很实在:“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在整个产出中能占多大的比重?量大面广的分散式种植户、经营户,你们怎么监管?”
桐庐县农业局的负责人回答,到2011年底,桐庐县“三品”基地认证比率达75%。分散的种植和经营户的产品质量,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一般都配有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室,出来的农产品都有条形码,可追溯。
“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台账?比如什么时候用药,什么时候用肥,用什么药,用什么肥,有没有记录?农贸市场里的经营户,有没有进货记录?哪个部门在监管?”曾任省农业厅厅长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问题很“内行”。
程渭山感叹,农产品安全监管说起来难,其实也可以说不难。关键就是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要有“两心”:生产经营者有“良心”,政府部门有“责任心”。
实地考察:
提出乡镇一级政府
监管新思路
桐庐分水镇综合农(林)技服务中心是三位一体,即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种职责合于一体。一间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室,一个农技检测人员,负责给农产品把关。
但对乡镇一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程渭山的思路很新:重点不是检测,而是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推广标准化生产,培育像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市场主体。
他还建议,推广标准化生产,农技部门可以制订一张生产工艺流程图,比如某种农产品什么时候用药,什么时候移栽,都画出来,发给家家户户,这样即使不是生产大户,也可以按图索骥,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
基层回应:
两大困惑与难题
外来农产品比较难监管
萧山农产品的自给率很高。萧山区农业局局长张洪其介绍,萧山的蔬菜、水产、生猪在杭州市场占有极大的份额,其中蔬菜占40%、生猪占60%。另一方面,萧山省级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有22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生产的面积有67万亩,同时萧山24万户的农产品生产对象,都已纳入监管。对待上市农产品,都开展了安全准出检测。
本地产的好监管,但萧山每年从外地调入的农产品量也很大。对这部分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机制却还不完善,这就使得“准出”的作用大打折扣。
基层人手极度缺乏
张洪其还反映,萧山农产品生产监管对象约有24万户,产品有130余种。就拿检测来说,蔬菜的农残检测指标已从以前的29个增加到目前的50个。可全区镇级农技人员全部加起来也就100多人,其中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到1/5,几乎是一个监管员要管一个镇(街道),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杭州市政府的汇报材料中也说,目前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分散,县(市)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仅有1-2名专职人员,力量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