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近日,宁波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蒋朝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宁波已经全面推开建立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方面,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今年6月,宁波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职能、组织体系、功能设置、基层保障,并要求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
蒋朝栋介绍,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是发挥平台作用和综治体制机制优势,协助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辖区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统筹抓好基层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平安创建和公共服务等工作。“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理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近年来,随着基层社会形态急剧变化,社会管理开始出现“盲区”;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其中一部分人却处于“真空地带”,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多元化利益群体出现,给基层利益平衡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蒋朝栋表示,宁波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把区域内的机关、学校、市场等纳入基本单元,建立新型社区,同时建立社区联合党委(总支)。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和谐共建理事会协商议事组织,通过公共事务协商议事制度,来共同决策重大社会事务。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公共服务中心和综治工作站(室)建设。“一方面将社区服务中心独立出来,作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延伸;另一方面整合一个‘区域’中的综合治理、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源,实行集中办公,集中受理。”
蒋朝栋告诉记者,这种集党务工作、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三位一体”的组织框架,相对于以往的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来说,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推进区域化党建,进一步扩大了党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使‘党委领导’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更大范围地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使‘政府负责’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建立和谐共建理事会,完善民主协商议事机制,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使‘社会协同’有了运作平台,‘公众参与’有了可靠保障。”
“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最先在宁波北仑区试点,如今已经在整个宁波地区“遍地开花”。蒋朝栋说,这一新模式实现了从单位管理走向社区管理,将“社会人”纳入社区管理,成为“社区人”;社会管理的主体也从一元走向多元,激发了社会活力,管理方式从重管理走向重善治,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同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度整合了基层资源。以区域党建为引领,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化支撑,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承接政府应该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从而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更精细、为民服务更直接、工作责任更落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