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杭州人洪国才成立“大家失物寻找服务部”,因为实行有偿服务,他的失物招领处在当时成为国内首创;去年8月,支撑8年之久的服务部在争议中关门歇业。
时光匆匆,有偿失物招领淡出杭州人的生活已有一年。人们还是会因为丢失东西心急如焚,却想不到有个人悄悄接过了洪国才的大旗,在你完全不抱期望时,将失物免费奉还。
他是一名普通的杭州警察,他试图让失物招领从有偿回归到无偿,并努力将其做成一项公益事业。
年轻警官做起公益
“我是杭州失物招领处的一名志愿者,编号001。”30多岁的王警官这样介绍自己。
杭州失物招领处,这是王警官为这个民间公益组织起的名字,建立于去年8月,恰好是洪国才的有偿失物招领公司关门之际。此前的一年多,他通过杭州本地网站公布出来的失物招领信息,帮失主找回过一些东西,不过按他的话来说,那都是“小打小闹,范围很有限”。
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失物信息?媒体对洪国才的报道启发了王警官。去年8月,他上门拜访洪国才,想从中学习一些经验,也想借机扩展自己的渠道。
“他说想做成公益事业,搞无偿服务,我觉得难度不小。”听完王警官的想法,洪国才有些惊讶,在他看来,捡拾人如果一直得不到认可和回报,渠道将会越来越窄,发展到后来,人们就是捡到东西,也不愿意交到你手里。
不过,王警官的诚意还是打动了洪国才。他告诉这个有点倔强的年轻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是最常捡到东西的群体,建立整个信息网络,最重要的是“布线”。
得知全杭州60%以上的环卫工人都有洪国才的联系方式时,王警官有了一个“不情之请”,他想把这个电话号码接到自己手里,这样就省去了重新“布局”的麻烦。
“洪先生想了很久,还是没同意。”王警官说,当时拒绝的理由是“太累了,怕你跑不过来”,这份良苦用心,他在3个月后才体会到。
发动环卫工人加入
无偿失物招领是从发卡片开始的。“第一次给环卫工人发放卡片,我脸都红了。”王警官告诉记者,别看是一张小小的卡片,其中大有学问。比如卡片的质地一开始是纸质的,但考虑到容易损坏,他特意换成了塑料的。“组织名称和联系方式要写清楚。”王警官拿出一张绿色的小卡片,一棵大树在卡片一侧,旁边写着:一个传递良善的民间公益组织。
环卫工人捡到财物后,王警官往往会亲自去取,然后再通过丢失的物品确认失主身份。“如果有身份证,可以通过公安系统查询,如果只有其他卡,那就要联系发卡单位了。”王警官告诉记者,联系卡片发放单位是让他很头痛的事情,有的银行或商场,出于怀疑或无所谓,常常不愿意帮他查询客户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他反复打电话,或者干脆找上门。
建立失物招领系统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王警官将失物招领的重点放到了钱包、证件以及各种卡类上。“这些东西别人拿了也没用,可对主人来说却很重要。”在王警官印象中,曾经捡到过一个钱包,里面有包括身份证在内的十多张卡,联系到失主时,对方直接从萧山机场赶过来。原来她是一名空姐,第二天要飞新疆,没有身份证连正常工作都不能进行。
另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经历是,不久前有人捡到一个包,找到失主后,对方十分激动。“失主说这个包是儿子在美国给她买的,十分有纪念意义。”在王警官看来,一些物品看似不值钱,但它背后的意义却往往是无价的。
为了完善各方面信息,王警官还专门建了一个杭州失物招领系统,系统里的每件物品都有编号、物品描述、取物时间、地点、捡拾人以及失主的信息。财物提供人中,最多的是环卫工人,其次还有一些餐饮连锁店服务员,下一步,他打算把流浪人员也纳入进来。
●数说
杭州失物招领处成立1年来,共接收了547件丢失物品,其中有500件已经归还失主,成功率高达90%。目前已有志愿者160人,其中90%以上是找回物品的失主。
让失物招领从有偿回归到无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整个过程的艰辛,只有王警官自己心里最清楚。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如何让失物招领的机制良性循环?又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他一起努力?亲力亲为一年后,这位人民警察感慨,做好失物招领,光有努力是不够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建立信任非常重要
最初和环卫工人打交道,很多人并不信任王警官。在他们中间,有些人和洪国才的有偿失物招领公司打过交道,捡到财物后也有一些报酬。
“他跟我说是免费的,他不跟失主要钱,也不会给我钱,我就担心,该不会被利用了?”在庆春路一带工作的环卫工人田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王警官选择尽可能当着环卫工人的面,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我想办法尽快确认失主的信息,如果环卫工人不放心,东西放他们那里也行。”王警官说,一开始,有的环卫工人担心他偷偷拿了好处,后来亲眼看到确实是没要钱,才慢慢没了戒心。
相比环卫工人,商场、银行等单位的不信任让王警官更头痛。“我不愿意说自己是警察,就算说了人家也不相信。”对王警官来说,无偿失物招领只是一个公益行为,与他的身份、工作没有太大关系。
失主的不信任也很普遍。王警官说,联系失主时,他会说自己是警察,可对方常常不相信,反而说:“你要多少钱,直接说个数吧。”有时候,失主甚至会偷偷带警察和他碰面,若不是有警官证和公安的虚拟短号,很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大家的警惕性可真高啊!”王警官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但建立信任是将这项公益事业延续的必要前提。
感恩使爱心得到延续
虽然没有向失主要过钱,但王警官觉得,自己其实是游走在无偿和有偿之间。“别人帮你找回那么重要的东西,难道不应该说声谢谢吗?”在他看来,自己只是搭了一座桥,失主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捡到东西并如数奉还的人。于是,当他把失物归还给失主时,总会告诉对方是谁捡到了东西,并建议他对捡东西的人表示感激。
“买点水果当面道个谢,没空去就充点话费,再简单点,打个电话说声谢谢总行吧?”王警官解释,这声“谢谢”意义重大,一来让助人者自身得到认可,二来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遗憾的是,500多件物品,500多位失主,愿意表达谢意的只有一半。“我们不在意钱,在意的是那份心。”在庆春路某连锁餐饮店工作的唐大叔共交给王警官15件物品,接到的感谢电话有八九个,最高的报酬是一盒巧克力。庆春路的环卫工人田女士虽然接受过不少感激,但她最在意的是,失主拿到东西后的一个眼神。“有个人拿回手机后凶巴巴地问,怎么会在你手里?”失主直冲冲的质问,让田女士有些委屈。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失主没有这份心,凭什么再要求别人拾金不昧?”在王警官的工作内容中,回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每隔一段时间,他会挨个给环卫工人打电话,如果对方没有接到失主的感谢电话,王警官会自掏腰包给环卫工人补10元话费。“他们收入不高,这点钱,就算给我打电话的通讯费了。”在王警官的淘宝支付记录里,10元的充值记录密密麻麻排了20多页,这些钱一共有多少?他自己也没算过。
●关注
失物招领需政府扶持
杭州失物招领处建立1年,王警官几乎承担了所有事务,虽然承认精力有限,但他总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志愿者必须靠谱,互相信任是最重要的。”王警官透露,他的志愿者队伍大概有160人,90%以上都是从他这里找回过东西的失主,这些人丢过东西,感同身受,彼此间也建立了信任。
接下来,他打算将这些志愿者分分岗位,有专门负责电话联系的,有上门取物品的,再有一些协助他确认失主身份的。“希望在市中心设一个点,失主取物品就更方便了。”王警官设想将这个点设在一个空巢老人家,这样老人日子也不那么寂寞,但他也担心,老人会不会觉得很烦。
除了精力牵扯,维持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一年多来,王警官为失物招领已经花了上万元,未来的投入也还是个未知数。“老实说,做这项公益事业还是需要钱的,但先要把事情做好,别人才愿意和你一起干。”他告诉记者,将来如果涉及到资金问题,那就必然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
看着王警官的一点点努力,在家休息一年多的洪国才感慨万分,“如果是政府部门来做就更好了,他们整合资源方便,也比我们更有公信力。”这位失物招领的“前辈级”人物,希望失物招领不再是个人和民间的事情。
工作流程
发放卡片给环卫工人
环卫工人捡到物品后
打电话告知
王警官上门取物
登记物品信息
确认失主身份
联系失主并交还物品
电话回访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