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神秘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宁市看守所,发现那里的管理很人性化,规范化执法更是渗透其中。
律师来看守所值班
去海宁市看守所的那天,天正下着雨,在看守所的接待受理中心,我碰见了冒雨前来的曹阿姨。她带来一大袋东西,有水果、日用品,是来看儿子的。
曹阿姨告诉我说,她是从江西农村老家赶过来的,儿子不争气,她虽然生气,但还是忍不住要来看看,“我听人家说,在看守所里很苦的,吃不好睡不好”。曹阿姨说着,用粗糙的手抹起了泪。“阿姨,你放心。一会儿你见了儿子,问问他就知道里面的生活苦不苦了。”正在给曹阿姨办理会见手续的民警宽慰她。
在接待受理中心的一面墙上,挂着两大块展板,上面罗列着看守所的规范制度。另外,中心还设置了警务公开栏、信息告知显示器、物品储藏室、分类储物柜,并专门派了一名民警和一名保安值守,接待群众。对于曹阿姨带来的东西,民警一一记录在册。
“阿姨,你要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问他。他是律师。”民警提醒说。原来,在看守所里,每天都有一位律师坐堂。这是海宁市看守所与海宁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设置的法律援助联系点,由海宁市8大律师事务所的84名注册律师轮流来现场办公,零距离为在押人员家属提供法律援助。
曹阿姨有些紧张,张口想问些什么,又咽了回去。反倒是值班的律师先开了口:“阿姨,根据你儿子现在的情况,我帮你分析一下……”
阿何比刚来时胖了十来斤
在看守所里,我见到了阿何(化名),他是因为盗窃进来的。他说,进来之前,他恐慌、烦躁、焦虑,因为他不知道那扇铁门关上后会发生什么。令他意外的是,在办理入所手续的时候,他就先洗上了一个热水澡。洗完澡,还有护理人员为他做了一些常规的身体健康检查。
阿何的恐慌减轻了不少,但他还是抱着侥幸心理,面对提审人员一言不发。他在交代与不交代之间纠结时,患了感冒,虽然吃了感冒药,可一直不见好。
民警知道阿何吃药不见效后,便问他平常是吃什么感冒药的。“我真的没想到,他竟然自己掏钱给我买了那种药。接过药,我一个大男人落泪了。”阿何告诉我说,就在那一刻,他决定要交代。
现在,阿何总是以他自己的故事来劝说身边的在押人员,“早点交代,才能轻装向前,早日走向新生”。阿何因为在看守所里表现不错,还得到不少“奖励”,比如与老婆、孩子视频会见或者打篮球之类的。管教民警告诉我说,阿何老婆跟他视频时,都吓了一跳,因为阿何比刚进来的时候胖了10来斤。
民警每天在“考试”
胖起来的不止阿何一个。我回到接待受理中心时,又碰到了曹阿姨,她笑着说,她见过儿子了,儿子胖了、白了、精神了,所以她也放心了。
我身边的海宁市看守所所长张震亚一听,会心地笑了。“很多时候,外界对我们看守所有不少误解,但真的接触了以后,看法就会完全改变。”张震亚说,如今家属满意、在押人员心态积极,与规范、公正执法有着密切关联,“我们时常教育民警要转变执法观念,通过制定工作规范、考核办法,让民警进一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和‘做到什么程度’,从而规范民警的执法执勤行为”。
“我们的‘考核’都是记分的,做得不到位就要扣分,就像每天都在考试。”看守所的一位民警悄悄地告诉我。
海宁市看守所是全省看守所执法规范化的一个缩影,它已经成功创造了22年监所安全无事故的骄人业绩,是全国的标兵看守所,曾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其实,浙江这些年的安全监管工作经验表明,坚固的物防屏障、先进的技防手段和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还需推行人性执法与规范执法相结合的模式,为监管工作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