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渔季,海风已有凉意。吃过早饭,钟开道匆忙披上外套,坚持要去海边,他说,这是每天的“必修课”。
老钟今年62岁,入党35年,家住岱山县高亭镇南峰村。
记者跟着老钟从家里出发,穿过几条小巷,走上十几分钟,就到了海边,展现眼前的是一座崭新的渔港。老钟告诉记者,这是南峰村人自己的渔港——南峰渔港。
整个渔港呈“L”型,纵深的平台有近百米长,水泥铺成的道路很平坦,不少渔民正坐在码头边修补渔具,晾晒渔网。
“看,那是我儿子的船。”环视四周后,老钟一眼从停在码头中的30多艘渔船中,认出了自家的渔船,“一大早,儿子给我打过电话,说中午前会出海,我来看看。”
没多久,几声长笛后,10多艘渔船陆续驶向大海深处。
站在平台上,老钟凝视着远去的渔船,略有遗憾地说,他捕了一辈子鱼,却没赶上像他儿子那样“幸福捕鱼”的时光。
听老钟娓娓道来,才得知他口中的“幸福”,源自脚下的渔港。
十年前,老钟还是村里经验最丰富的渔老大。每次出海,他总能比别人多捕一些鱼回来。“那时,有很多人要来我船上工作。”老钟说,他作为一名老党员,有自己的原则,就是尽量招收家境困难的人,这样就能让他们多一些收入。
不过,捕鱼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却一直上不去。“那时,这里还是自然岸线,每次出海回来,船舶停靠困难,只能靠小船驳运。这样一来,出海的渔船不能及时得到物品补助,新鲜的产品又要延误上市时间。”老钟说,更糟的是,遇上恶劣天气,驳运的小船还存在翻船隐患。
老钟记得,有一次,气象台预报有台风,渔民回港避风卸货。一艘乘着30人的小船在驳运途中,被海浪打翻,30人全部落水。虽经大家极力抢救,但最后还是有一人被海浪冲走。
那时,村里人下定了决心,要有自己的专业渔港。2003年,南峰渔港开始筹建。到了2007年初,南峰渔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完成。
两年前,总投资超过1300万元,陆地面积75亩,可同时停泊40多艘500吨级渔船的南峰渔港终于建成。
“现在,像我儿子这样出海捕鱼回来,能很顺利地停靠在渔港上,物资补给也很方便。”老钟笑着说。
一组数据显示,十年前,南峰村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6875元,如今,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8万元左右。特别是渔港建成后的近一两年时间,渔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近5000元。
十年努力,南峰村人的愿望终成真。难怪已退休的老钟每天都惦记着要来渔港边转转,还乐呵呵地羡慕他人“幸福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