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4日讯
从9月下旬开始,钱江边上就有人开始等待与潮水的约会。长假前,资深喊潮人彭埠喊潮队长陈小惠就预估:“今年的潮水不会比去年大,但是今年观潮的人一定特别多”。是的,他说对了。
杭州警方统计,今年观潮人数达到了63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0多万人。来自海宁的统计,今年观潮人数达66.5万人,为历史最高。
记者兵分数路,有登上杭州水警的指挥艇的,有的蹲守在七堡、九溪等地,全方位为读者报道八月十八观潮盛况。
海宁盐官等景区:
66.5万人观潮,人数创历史新高
昨天清晨5点多,就有游客来到海宁盐官景区观潮;早上9点,景区车位已被占了大半;中午11点,景区车辆饱和。
下午1点10分左右,尤如万马奔腾的一线大潮汹涌澎湃,潮声如雷。据海宁水文站数据显示,当天盐官景区潮高1.95米,与去年接近。
据相关部门统计,昨天赶到海宁丁桥、盐官、盐仓的观潮人数共达66.5万人,车辆6.73万辆,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剩下的几天假期,依然是大潮汛。盐官景区、海宁交警等部门提醒游客,如果要来盐官景区观潮,最好提前3~4小时到景区,提前40分钟到候潮点;因为车辆较多,游客们最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另外,海宁每天都有日潮和夜潮,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六至二十,均为钱塘江大潮日。大家也可以错开高峰来看潮。
萧山美女坝:
突卷狂澜,15个假人瞬间倒了6个
萧山观潮城,和美女坝是杭州区域观潮胜地。有个说法叫“美女二回头”,说的就是美女坝的回头潮。
昨天下午2点16分,记者在美女坝亲历了“美女回头”。
江水层层翻滚着移动向前。近到坝前,江水在无声无息中突然迅猛上涨,似乎底下有一股强大的暗流,直把江水抬高了一米多,而后一记狂澜回卷,方才看上去还大片空白的堤岸,以及伸入江面的坝子,此时已经全都不见。放眼望去,只有茫茫江水,万顷波涛。
为了配合央视的直播,今年有关部门特意在美女坝上设置了15个假人,第一个回头潮时,15个假人瞬间就倒了6个。
相比“一回头”的凶猛,“二回头”则显得温柔多了。
钱江潮主要看两种形态,一种叫一线潮,就是犹如一带白练滚滚向前,还有就是回头潮,情节更显生动。因此以观回头潮著名的美女坝每年都是最热点。
水警指挥艇:
“引领”潮头,潮头有好几层楼高
水警指挥艇雪白崭新,三层高。它是杭州水警去年刚刚引进的一艘最新最大的水上巡逻艇,“杭州水警一号”巡逻艇和若干摩托艇均由它率领,连日来担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钱江国际冲浪赛保驾护航。
“七堡这里潮水过啦,我准备撤离,你这边准备!”14点51分,守候在七堡的记者打来电话。滨江水域的指挥艇上的记者远眺江面,果然,三桥外、江面上的一条白练急推而进。
白练由远及近,波澜不惊。在船尾的我们,看到潮水靠近,再靠近,又靠近,一条白线分成了好几段。潮水中有十余个小“黑点”,那就是勇敢的冲浪选手。两边的摩托艇也趋前断后,荧光带在浪尖上闪耀浮沉。
指挥艇一直行进在潮头前方,只是微微有点水涨船高的感觉罢了,倒是有点引领潮头的意思。
一直“引领”直到萧山闻堰,船身突然一个升腾,被高高抛起。原来,潮水已自“脚下”越过我们,它继续滚滚奔流,在阳光下,水面万点碎金。
潮水拍岸,这时与岸上楼房相比较,才发现:潮水其实不小呢,潮头有好几层楼高。
三堡至九溪:观潮人数空前,比去年增加10多万
昨天中午12点多,记者来到钱江北岸的江干区七堡一带,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观潮群众。
沿途行来,经过的五堡、六堡这些地段,也围上了最少三层的人群。
“堡”在杭州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度计算单位,历史上的“堡”是当钱江潮水来的时候用来通信的,每两个“堡”相隔三里路,也就是1.5公里左右。从“一堡”一直到“二十三堡”,其中三堡到七堡就是传统的江干区观潮点。
记者沿江一路观察,与杭州市区较近的观潮点中,九溪一带最为热闹。大约从中午12点起,便不断有人前往,队伍一直绵亘到六和塔边。江边挤满了,连道路中间的隔离桩上都站了人。下午3点潮水到达时,人数空前。
记者从杭州警方了解到,今年观潮人数达到了63万,比去年增加了10多万人。
民间喊潮队:“小红旗”岸堤来回,连忙五天没休息
除了警方的敞篷电瓶车在沿江大堤上来回巡逻,协警们骑着带有警方标志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巡逻,还有一支插着小红旗的残疾车车队行进其间。这是民间的喊潮志愿者队。
喊潮志愿者老蔡忙得脚不沾地,满头大汗,“从这个月的农历十三开始,我和志愿者们一起在江边维护秩序,连着忙了五天没休息。”老蔡对这个盛况空前连连表示没想到。
喊潮人小峰是“自强喊潮队”的,他说自己开着残疾车从钱江二桥到六桥测过,总共大约14公里多一点。他们几个喊潮队员粗粗算了一下,如果按每米站10个人左右来估算,那么10多公里的江岸堤上观潮人数便超过10万。
也许是看潮过于心切,一位外地游客在六堡观潮点过堤岸时,穿了拖鞋的他右脚踢到了窨井盖,结果大脚趾的指甲踢翻,鲜血直流。后来是喊潮人娄毛人发动了自己的小三轮车,大家七手八脚把这个20来岁的小伙子抬上车,送去附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