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老刘,你这周去哪啊?”
“去哪,这可不好说,保密。”
在同事眼中,老刘的行踪有些“神秘”,而他的故事则惊心动魄到可以拍部电影了。
老刘叫刘森连,是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保化处)的副调研员,做的是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
全省15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5000多家经营保健食品的药店都归刘森连他们部门管。而消费者能不能放心食用这些保健食品,这个责任和担子就落在了刘森连和同事身上。
一年出差100多天
48岁的刘森连是2003年进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那时起,他就与食品打起了交道。
2010年2月,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从卫生部门移交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那一刻,刘森连的工作也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保化处,刘森连和同事负责对全省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现场检查、日常监督检查以及各种专项、突击开展的检查工作。
这些检查工作,纷繁复杂,就要求老刘和他的同事时常去全省各地出差。
一年一次的质量评估抽查,1000批保健食品的抽样检查,从抽样到检测,到最后质量评估。光是这项工作,就能让他们忙上四五个月。
再加上随机的暗查暗访工作,老刘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都耗在了外地。为此,家人没少抱怨过。
暗访时被发现,他曾被关起来过
老刘是个“杂家”,食品、餐饮企业、保健食品他都管过。
这些年来,他和同事跑遍了整个浙江,检查抽查、暗查暗访,做出了不少成绩,但这其中的辛酸苦辣,老刘说,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直到现在,老刘回忆起2007年的那一次遭遇,还有些后怕。
那次他们接到举报,去余杭一家违规企业暗访。
老刘装成进货的商家,与企业的人一步步攀谈,调查、了解。但在情况逐渐明了的时候,对方突然起了疑心,一把抓住了老刘。
当时,老刘放在包里的设备也被翻了出来,机子被砸坏,录像资料也被毁了,对方还把老刘扣了起来,“后来,我们想办法报警,才脱身。”
即便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刘依旧和同事坚持做下去。
“做我们这一行,如果不跑得勤快些,又怎么能知道吃进老百姓肚子里的东西,哪些是安全的,哪些存在问题呢?”老刘说。
一次检查,两个小时
9月14日一大早,老刘就拎着包赶去桐庐。按照惯例,出发前,他并没有通知当地的食品药品监管局。
“一般,我们出去检查,都是两人一组搭档。”老刘说,这次他们根据”百日行动“的统一部署,重点是对药店经营保健食品开展专项检查。
上午10:00左右,我们跟随老刘来到桐庐县大联路上的一家药店。被抽查到的这家药店并不大,大约40平方米左右。
“从摆放来说,这家药店比较规范,他按照我们的要求,把保健食品和药品区分开来,设立了专门的区域销售。”进门后,老刘指着三个玻璃柜说。
看到老刘满意的神情,我们以为检查应该会很快结束,但并非如此。
“保健食品的命名有严格的规定,由品牌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三部分组成。比如我们手上的这个保健食品,涉嫌套用或挂贴另外一种产品的批准文号,这是不允许的。”老刘拿着一盒命名不规范的产品解释道。
除了名称,保健食品的包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就是保健食品标志。这是一个天蓝色的图案,因为造型酷似一顶帽子,俗称“蓝帽子”。
老刘说,购买保健食品,一定要选择外包装上有顶“蓝帽子”的,这是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后颁发的。
对这家药店的检查,老刘和同事足足用了2个多小时,并将存在的问题逐一登记。结束后,他俩没顾得上吃饭,又乘上车赶往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