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2日讯
(通讯员慈组轩)去年5月4日,慈溪周巷镇下吴家路村来了一位特殊的“村干部”——市委书记徐华江。此行,徐华江首次以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走访村民,并与村班子一道就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克服地理位置的弱势做大做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展开了深入交流。这是该市创新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开展市、镇、村三级联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帮扶基层群众创业致富……慈溪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核心,着力健全工作机制,高标准强化创建工作保障:健全创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市、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健全创建工作联系机制,健全创建工作督查机制,实施《党建工作任务督查书》制度,实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去年以来,面对“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的新使命,着眼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该市又创新实施薄弱村“第一书记”制度,深化联创工作,确定27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20个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由市级领导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力争通过3年努力,帮助任职村至少培植一个年稳定收入15万元以上的项目,确保经济薄弱村顺利“摘帽”。
自去年5月以来,27位市级领导干部纷纷来到各自兼职村“第一书记”的薄弱村,为任职村出谋划策,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局限,长河镇沧南村2011年可用收入只有1.73万元,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担任了该村的“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制度的建立,是我们村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福音。”村书记陈启军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种头衔,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以往领导联系村制度相比,“第一书记”兼任制度有“刚性”的目标要求,如必须每季度赴村开一次现场专题工作会,每半年作一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究。更关键的是,“第一书记”肩负着为贫困村“脱帽”的重任。
据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统计,截至2012年底,“第一书记”已累计下村163次,召开座谈会97个,帮助解决问题112个,落实帮扶资金1031万元,推动落实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18个,项目到位资金505万元。在三年任期的起始之年,“第一书记”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