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一番“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讲话,更是让执政新风劲吹的中国政坛春潮涌动。由此带来的中国政坛将会出现更加令人欣喜的深刻变革,更加值得期待。
容得下尖锐批评的正确解读,就是对各种不同意见,即使是逆耳之言、难听之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尖锐批评,都能包容,听得进耳,装得下心,更重要的是立说立行去改正。用总书记的话,就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次提出容得下尖锐批评,恰恰说明我们对接受尖锐批评包容不够,容不下尖锐批评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事实上,说得轻点,听实话、真话之风气尚未能够形成,更不用说已经有了一个兼听则明、闻过则喜的良好政治环境。说得重点,听不进不同意见,很少能够听到批评意见,更容不得尖锐一些的批评,相当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至于“闻过则怒”、“一触即跳”,对尖锐批评者给“小鞋穿”乃至公开进行打压,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有容乃大。容得下尖锐批评,之所以引起如此高度关注,它对一个执政党来说,确实是太重要了,是关乎人民、民族、国家、政党之根本的大问题。一个执政党如果真正做到容得下尖锐批评,让不同党派、不同团体和人民大众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哪怕是稍微激烈一些、尖锐一些的批评意见,真正做到闻过能则喜、从谏能如流,就会少犯错误,不会犯大错误。再说,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人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平静自由地发表意见,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伟大进步。这乃是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人民之大幸,共产党之大幸。
容得下尖锐批评,肯定是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自古以来,好话悦耳,批评逆耳,更何况是尖锐的批评。但此事已经不是要不要去做,而是如何尽快去做并努力去做好。当然,容得下尖锐批评,需要执政党和他的执政者群体,必须有一个宽广胸怀和政治智慧,更需要形成一个制度和法律支撑起来的存在环境。这不是一个号召就能实现,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一步步往前走,才能到达如此美妙的境界。
把容得下尖锐批评融入到执政理念中去。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是具体的执政者,肩负着重大责任。错综纷繁的事物发展中,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都需要更多意见和智慧的贡献。所有人都站在一边,有时候不是好事,比如都站在船的一边。如果在讨论某个重大问题或在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时,听到的都是齐刷刷的赞同声,没有丝毫的不同意见,聪明的领导者恰恰应该视为不正常。有容得下尖锐批评的心胸和雅量,就能收获足够的意见和丰富的智慧,就能得到更多的真理和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能让领导者的形象和权威增色不少。
形成一个容得下尖锐批评的环境,比说什么大道理都重要。实话实说,当下说实话、真话者少,敢提尖锐批评者更是少而又少,主要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容得下尖锐批评的环境。讲恭维话、假话者得便宜,讲真话、提意见者灰溜溜,谁还来做这样的傻事。要颠覆这种现象,唯有用制度、法律来保证和支撑,最低的底线是让讲实话、真话者不至于太吃亏,让敢于提出尖锐批评者不会遭到打击。这里特别重要的是,把容不下尖锐批评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去,并通过各种监督把这一权力管住盯牢,在干部的考核、使用上更加注重民主法治方面的内容,不让独断专行的人得便宜。“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两百年前伏尔泰的这句名言,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形成一个容得下尖锐批评的政治生态,在执政党制度建设快速发展和现代法律愈加完备的当今社会,绝不是理想主义的空想,而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
容得下尖锐批评,不仅是要对提尖锐批评者能够做到包容,做到无则加勉;更重要的凡是正确意见和批评,应该尽可能努力去改正,做到有则改之。在当今的开放时代,已经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反映和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完全有可能提出种种的尖锐意见,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舆论监督也日渐兴起。尽管这些意见和批评,也有不少不一定是正确的或一时难以去改正的,但肯定有大量的是正确的,对我们事业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就要积极努力去改正。只有不断吸纳批评者的意见,并努力去改正,才能更加激发人们自觉自愿地提出更好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的尖锐批评。
展开思想翅膀可以想象一下,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中国共产党,一旦兑现了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诺言,就会形成十分生动的政治局面。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活力四射的密码会又一次打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如鱼得水、亲密无间的关系会再次生动呈现,一个可以平等自由发表意见让人们心情舒畅、生气勃勃的政治生态得以形成,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是指日可待。这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充满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