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浙江在线清明节系列策划·人物篇③
老杭州丁云川热衷寻找名人墓 沈括之墓在他呼吁下修复
2014年04月07日 12:59:46

   “归葬湖畔、长眠湖山”,西湖这块山灵水秀之地,自古就是文人雅客、佳人才子、英雄豪杰钟爱的安息之地。如今,杭州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墓葬超过60个,每逢佳节香火点点。但是,埋骨杭城的名人何止此数,他们的坟冢安在,是否安好?清明之际,浙江在线记者寻访几处被人遗忘的名人墓葬,重拾旧事,听老杭州人讲述“寻墓”过程,缅古惜今。

       >>>>进入专题:清明·寄清思

丁云川收藏的盖叫天老照片
丁云川寻访京剧名家盖叫天墓

  浙江在线杭州4月4日讯( 见习记者 刘永拓 ) 二十多年来,杭州人丁云川走遍西湖环山,寻找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留下声誉的名人墓葬。在他的呼吁下,魏源①的墓前树了碑,胡则②的墓被修复完好,秋瑾③的墓回到了西湖边,冯小青④的墓碑又立在了孤山上……

  清明前夕,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丁云川。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他之所以热衷“找坟”,是为了缅怀古人 ,倾听的一段故事,撷取历史的一个边角,留给后人看颇有意义。

        相关新闻:一家三代殡葬人 爷爷、爸爸和孙女全部驻守天堂口 

                           殡葬司仪相亲20多次均失败 兜兜转转8年终与同事结缘

  父亲带丁云川第一次寻访名人墓

  采访丁云川前,记者曾就清朝文人魏源墓的墓址咨询过他。电话中的丁老言辞客气,他描述魏源的墓址时对其中地名都逐字讲清,足见他对墓碑的了解。

  生活中的丁云川穿着考究,习惯一身西装,花白的头发梳的十分整齐,一看就是个细致干练的老人家。浙江在线记者和他约在杭州惠民路见面,丁老精神头极好,距记者十几米远时就挥手打招呼,面带微笑,十分和蔼可亲。

  丁云川,1942年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据丁老说,他的这个兴趣大概是被父亲启发的。祖父过世后,父亲修墓尽孝,那时只有七八岁的丁云川,被父亲带到祖父墓地查看墓地施工进度。“给我祖父修墓的工人,上了山一干就是一整天,父亲要监工,他待得住我可待不住。”丁云川说,懵懂的他根本不管祖父的墓地修得好不好,只顾玩耍。父亲怕他乱跑出危险,便交代了工人,领着他往山道深处去走走看看。

  丁老的祖父墓地上方山坡处有另一块墓地,所葬之人是清朝的杭州名士陈兰洲。父亲告诉他,陈兰洲在清朝末年做过杭州的知府,当时名气不小,也是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父亲。

  这是丁云川第一次与一位已故的杭城名人“邂逅”。就是这次“拜访”,让丁元川与安息的杭州山水间的名人结缘。

  林启的墓被毁 令他心痛不已

  丁云川真正寻访杭州的名人墓葬,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年过五旬的他,偶然间得到一张“杭州名人墓葬迁移图”,记录了一些文人雅士的墓址,其中就有林启的名字。

  林启⑤,曾在浙江为官多年,做过杭州知府,对杭州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又开办蚕学馆,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

  三所名校的创始人,这么伟大的人,究竟葬在哪里?丁云川萌生了前往墓前吊唁的念头。

  他查阅资料,确认林启就葬在龙井的鸡笼山,迫不及待地赶到当地请农民带他去找。虽然找到了林启的墓地,但是墓碑遭破坏遗失,无迹可寻。他心里满含遗憾,用文字记录下墓址状况后离去。

  这些有功于杭州的人,为何墓葬被后人糟蹋?从此,他开启寻访名人墓葬这条路。投身辛亥革命的诗僧苏曼殊,为创办学堂而献身的惠兴女士,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西泠桥畔筑墓的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和徐蕴华姐妹,反对袁世凯的志士、南社诗人林寒碧先生…..他们的墓前都留下丁云川的足迹,还有一颗敬仰之心。

  在他呼吁下宋代科学家沈括之墓修复

  2000年前后,丁云川在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本《古今谈》杂志上看到,《梦溪笔谈》作者沈括⑥安葬在在余杭安溪的太平山上。丁云川看到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去安溪寻访这位宋代科学家的坟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时正好清明前后,天下着雨,丁云川乘公交车来到良渚的长命桥,自费叫了一辆三轮车坐到太平山。在寻访名人墓葬的二十余年间,丁云川从未收到任何资助,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贴钱。但他从不介意,“只要有收获就很乐意”。

  在前往太平山的路上,丁云川和三轮车夫闲聊,惊喜地发现车夫的父亲就是发现沈括墓址的陈荣毛老人。便要求车夫先带他去家中拜访陈荣毛,那时,陈荣毛已经70多岁了,但对旧事却记得很清楚,向丁云川讲述了发现沈括墓地的始末。陈荣毛告诉他,有一次开山取石,挖出一块很大的碑头,雕饰、刻字看上去都挺考究的,遂报告给当地文物局。“经考证,确认是沈括之墓后,立了碑。”

  听到这些,丁云川心中愈发激动,便请老人带他到墓前祭拜。

  彼时,距陈荣毛发现沈括墓已过二十年,太平山上的竹子、茶树淹没了村道,山路难行。他们两人“披荆斩棘”,最终在安康医院外墙下找到蛛丝马迹。令人心酸的是,医院的围墙将沈括的墓道截断,墓址被杂草掩盖很难辨认,只有残留的石碑证明:沈括墓就在一片荒草丛中。

  回到家里,丁云川的心情无法平静,他心寒这位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长眠之地却荒草丛生,无迹可寻。他计划着要代表杭州人为沈括做一点事情,能让他被人祭奠不负身前成就。久经思量,他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呼吁重修沈括墓。不久,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做了批示,不到两个月就修复了沈括的墓地。

丁云川在章太炎墓前讲述名人故事

  找了二十余年的名人墓成了民间专家

  找了二十余年的名人墓,不但赚不到钱,而且要经常贴钱、花时间,丁云川却越来越起劲。家人、朋友问他,做这些有什么意义?他说,不管什么意义不意义,全当锻炼身体了。

  这么多年下来,丁云川已成了研究杭州名人的民间专家,在杭州文化圈里有了些名气。遇到有人请他讲一点名人的故事,他从不轻易拒绝。他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寻访名人墓的过程中,他从每个知情者的口中“挖掘”一点墓主的信息,一些陈年旧事,在寻找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并不遥远,日积月累已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给现在的人听。他说:“这些故事书本上没有,再不讲就没人知道了。”

  4月2日,记者陪同丁云川“回访”俞曲园⑦墓、盖叫天⑧墓、章太炎⑨ 纪念馆以及陈三立与陈师曾父子的墓地。每到一地,他就开讲,从人物生平讲到墓地迁移,言语间透露着些许感慨与心酸。

  听讲的市民一个劲用“专家”称呼丁云川,他回说自己只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顶多算是热心保护名人墓葬的市民,不敢妄称专业。可是,他不得不承认,在杭州“翻”遍群山找名人墓,不小心使自己也成了“名人”。

  采访结束时,丁云川跟记者说,3年前他在南高峰找到了“北伐将士”墓地。随着年纪增长,他跑不动了,可能没有力气再找别的名人墓。让他心心念念的是清末藏书家丁丙⑩ ,他曾经四方搜寻和收购、补抄在战乱中散佚的《四库全书》,得书近万册,死后葬在余杭。文人生前有傲骨,死后当被人祭奠,他希望有人找到他的墓葬。

 

  注解:

  ①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②胡则:是北宋时的一位清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做了四十年官,继任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任尚书户部员外朗、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

   ③秋瑾: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秋瑾生于福建省厦门,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1907年7月15日于浙江省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得年31岁。著有《秋瑾集》。1930年于绍兴轩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纪念碑,至今未变。

   ④冯小青: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为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⑤林启:林启(1839年-1900年),字迪臣。中国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晚清官员。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外放陕西学政。历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1879年)、翻译内监试、浙江道监察御史(1889年)。旋以直言,外放浙江衢州府知府,丙申二月调补杭州知府。在杭州知府任内,兴办了一、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二、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与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开浙江省普通中等教育之先河;三、蚕学馆,后改为蚕桑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对浙江文教事业与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影响已不限于一省。宦浙五年,卒于杭州任所。

   ⑥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⑦俞曲园: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盖叫天:盖叫天(1888年-1971年1月25日),中国著名京剧演员。原名张英杰,号燕南,直隶高阳(今河北省内)人。 幼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习武生,后改习老生。倒嗓后仍演武生,以短打武生为主。长期在上海等地演出,宗法李春来并且有所发展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盖派”。代表剧目有《武松》、《十字坡》、《三岔口》、《一箭仇》等。1949年后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

   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丁丙:丁丙(1832—1899)清末著名藏书家。一字松生,号松存,别署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竹书堂主人、书库报残生、生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兄丁申同为诸生。左宗棠以补用知县荐往江苏,加同知衔,而他淡于仕途,不肯赴任。家世经营布业,富于资财。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家多藏书,著述颇富,工画,精写人物、走兽、山水、仕女、花卉。事亲以孝闻。亲殁,自写风木盦图,以志哀思。卒年六十八。

  

【专题】清明·寄清思

来源: 原创 作者: 见习记者 刘永拓 编辑: 陆海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