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雪兰(右)陪托老院里的百岁老人聊天。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 16年,陈雪兰的养老事业越办越大。从最初只有3名护工、57张床位,到现在有近40名护工、600张床位,她的两家养老机构目前共收住了255个老人。
自然而然,她花的心思也越来越多。把老人当亲人,把爱心当使命。近年来,她还收住了40位脑瘫、智障人士,悉心照料。
24小时
陈雪兰的两家养老机构,一家在椒江东门路,一家在下陈街道。
她住在东门路的康平托老院。每天早上,她5点多起床,去菜场买好菜,安顿好老人的早餐后,便要赶往下陈街道的善爱老年公寓。
相比之下,康平托老院于2008年开办,早已步入正轨,善爱老年公寓开办才一年多时间,很多事情仍然需要她亲力亲为。
10月8日,有爱心人士到访善爱老年公寓,陪老人过重阳节。陈雪兰早早赶到,准备包饺子的馅料。
这是每年重阳节,陈雪兰都要张罗的事情。
“当初,我办托老院,就是看到一些老人很可怜,有子女却没有一个愿意赡养;还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实在没有时间照看老人。”陈雪兰觉得,老年人更加需要照顾,过上暖心、安心的晚年生活。
2001年,陈雪兰的第一家托老院在临海开办。2008年,她在椒江租了一个院子,将托老院搬了过来。
虽然身为院长,但老人们眼中的陈雪兰,丝毫没有院长的架子。她跟护工一样,每天给老人擦身子、喂饭,陪老人们聊天。每年的重阳节,她都会想着法子,包粽子、包饺子,给老人换身新衣裳、剪头发剪指甲,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节。
午后,老人们吃过饺子,回房休息去了。陈雪兰也回到办公室,处理着琐事。陆续有护工、老人家属找来,她一一接待。
直到晚上近9点,老人们歇下了,陈雪兰这才赶回康平托老院,查房。10点,睡下。
这一年来,几乎每一天,她都这样度过。
365天
今年50岁的陈雪兰,早已把托老院当成了家。如今,她的两家养老机构共收住了295人,其中60岁以下脑瘫、智障人士40人,余下的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达到90岁,最高年龄102岁。
这位百岁老人,是今年2月份入住善爱老年公寓的,说话、走路、吃饭,样样都还能自理。陈雪兰很喜欢跟她聊天,老人看到陈雪兰,也会拉她坐下,说个不停。
但在这么多收住者中,像百岁老人这样正常吃饭走路、具备正常思维状态的不到一成。“大多是身患残疾的,而且不能自理的居多。”因此,哪个人住在几楼几号房,有什么病痛,有什么习惯,饮食要注意什么,陈雪兰记得一清二楚。
“放心不下。照顾他们虽然辛苦,但是心甘情愿。”陈雪兰说。
2008年至今,陈雪兰的每一个春节,都在托老院里度过。她还习惯性地称呼年长者“老爸老妈”,年稍长的就称“大哥大姐”。老人们听得舒心,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遮掩对陈雪兰的喜爱,“我在这里,还有一个女儿,对我可好了。”
今年70岁的许成芳,是陈雪兰在椒江光明路路口偶然遇见的。老人衣衫褴褛,每天捡剩菜剩饭、甚至鱼肚肠充饥,陈雪兰打听清楚后,心疼得不得了,买来面条、带来新衣,一口一声叫着“老爸”,将他劝回托老院住下。
在善爱老年公寓里,像许成芳这样的特殊住户共有40位,都上了年纪,在外流浪多年,无人照顾。陈雪兰知道后,一一找到,收留下来,在老年公寓里安了家,享受免费食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