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7日讯生存危机下,嵊州领带再一次选择了涨价自救。
5月1日,在嵊州厂家的集体要求下,两大国际采购商同意提价。其中,郎达领带采购商提价0.1美元/条(按照5月13日的汇率,约合人民币0.68元),另一家代理采购商提价0.15~0.25美元/条。
这是嵊州领带三年来第二次提价。2008年4月,每条嵊州领带的采购价格曾提高了0.1~0.2美元。当时,这种抱团自救的方式沸沸扬扬,被称为嵊州领带“谋求全球定价权”的大胆尝试。
但今年的涨价,却因为全行业的集体沉默,显得低调而神秘。
嵊州领带企业选择集体沉默
“我们不方便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请你原谅。”
周庆余,嵊州领带协会副秘书长,从事领带行业十多年。在嵊州领带集体提价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礼貌地谢绝了记者的采访。
就在两年前,同样是这位老人,一次次出现在媒体面前,被称作“嵊州领带行业的发言人”。
沉默的不只是周庆余。
金耀,嵊州领带协会会长、嵊州最大领带企业——巴贝集团的掌门人。接到记者电话时,他称自己最近在外面,“不大清楚提价的事情”,婉拒采访。
我们只在嵊州市政府网站上找到了一条相关消息。题目是《我市领带成功实现第二次集体提价》,不足150字,发布时间为5月6日。
“这次企业家们都形成了共识,统一口径,低调处理。”周庆余说,他已经谢绝了多家媒体采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的这个时候,嵊州领带集体提价成为经济界瞩目的焦点,被称为是“谋求全球定价权、破除资金链危机的尝试”。为何两年后,态度截然相反?
顾虑来自两年前
“领带大佬”们的顾虑正来自两年前。
2008年4月的“国际性博弈”持续了28天。一方面,部分嵊州领带企业放出口风“不提价,我们就不接单”;与之对应,采购商一再表示提价“无法接受”。
虽然最终实现了目标,但谈判期间媒体的轮番轰炸,使当时的气氛“相当紧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告诉记者:当年正是这样的宣传给行业带来了一些麻烦,采购商的感觉很不好。
所以,嵊州人今年特别谨慎低调。“(抱团提价)很容易被采购商误认为是一种垄断行为,而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口水。”
从“博弈”到“朋友”
这次集体提价,嵊州人酝酿了一个月。
3月30日,10多个领带巨头开会,老总们说,生丝价格一路上扬,本来利润就很低了,这样下去只有亏损。据参加会议的人士回忆,当时“气氛很热烈,意见很统一”——集体涨价。
“与上次提价相比,这次容易多了。因为第一次是尝试,有个磨合周旋的过程,大大小小的会就开了十五六次。”周庆余说。
在嵊州领带协会的网站上,至今还保留着2008年的一篇文章:《产业集群突围样本,嵊州领带企业抱团博弈》。据报道,为了说服大大小小的企业统一行动,领带协会的人曾“兵分两路,进行了10多天的游说之旅”。
但这一次,不但不用游说同行,采购商那边也顺利了很多。
“采购商能理解,提的价格也是双方协商自愿的。”周庆余解释说,嵊州领带行业与采购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是“朋友”关系。
涨价不是治本之道
在“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的背景下,价格同盟被认为是解决企业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浙江制造”近年来已经使用多次,但这并不是治本之道。
一位采购商坦言,如果嵊州领带只知道提价、不注重提升品质,“我们也不排除重新培育生产商的可能。”
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被人掌控、技术含量低、缺少创新……这些都是制约嵊州领带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提价背后,一场转型升级的大战开始布局。
目前,天佳等6家企业和以巴贝集团为主组建的两家物流公司已经启动。前者已与云南一家丝绸公司签下30万亩蚕桑基地开发协议,并保证每年至少供应2000吨生丝,而后者将在开发60多万亩蚕桑基地的基础上,与嘉兴一丝绸大户合作,向其采购大量白厂丝。
“通过投资基地、集中采购,提高了我们的原材料控制能力,降低了产业链成本。同时,我们领带企业内部也在进行产业链整合,把原来分布在各个厂的一些相同工序整合在一起,这些办法都提高了我们的成本竞争力。”周庆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