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4日讯
逢年过节,领导干部访贫问苦、入户慰问是习见的事。一般就是一袋米、一桶油、一个红包拿在手,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听几句感激感谢的音,也就过去了。河北沧州边防支队歧口派出所“张小三警务室”警长张小三,在常年坚持入户走访、帮助百姓做好事的同时,今年集中走访了曾经被派出所处理过或者对他有意见、不满意的8户村民,专门为了“解疙瘩”。他认为,“无论发生过什么事儿,都不能和群众‘记仇’”,趁着过节时候去给这些群众拜年,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群众的怨气就会消除一些。
坦诚地说,群众对上级领导和部门服务有些意见是正常的,也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在于如何面对?特别是对那些有意见、有看法甚至不满意的人,是避而远之、遇到问题绕着走甚至漠然视之,还是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满怀深情地和群众一起坐下来交心换心,把结下的“疙瘩”解开,这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前者是把群众当“仆人”,当“外人”,当“学生”,使自己与群众的“疙瘩”越结越深、越结越大,甚至酿成事端。后者是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在“解疙瘩”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做群众工作是不简单的事,做“有意见和不满意群众”的工作更是不容易的事,弄不好就可能吃“闭门羹”、遇“冷脸子”。有些领导之所以不愿意登门做这样的群众工作,多是担心“热脸贴个冷屁股”、“受累不讨好”,宁可躲着避着也不主动去“解疙瘩”。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甚至心里厌烦这些有“疙瘩”的群众,这恐怕就是思想立场上出现了偏差。“如果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会回报你以微笑。”工作中常带着感情、带着“微笑”,又怎么会“碰钉子”、“遇冷脸”呢?
执法行政不只需要依法办事,还应关注事后群众的想法与感受。被当地群众称为“神调”和“妇女主任”的张小三已经意识到,“过去一直觉得只要依法办事、问心无愧,老百姓就会理解;只要案件调解成功,群众就会感谢。实际上,老百姓既看重‘理儿’,还讲究‘情’,尽管对处理决定没啥意见,但就是心里的那个坎有些过不去,说明工作还远没做到位。”
在目前思想观念碰撞、利益调整变革的新时期,各种矛盾更为错综复杂,也给各级干部开展工作提出了全新课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如果没有群众立场、群众观念、群众视角、群众情怀,工作就必然会出现偏差,也往往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相反,如果我们总是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工作,对群众“一副笑脸、一张甜嘴、一双勤腿、一股黏劲”,群众的心里哪会有“疙瘩”呢?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主动去解与群众的“疙瘩”,是群众工作的一个重点。假如领导干部能够借新年之机,对有意见和不满意的人全部走访一遍(有的可能要多走访几遍),和他们唠唠家常,多沟通、常联系,老百姓就会给足“面子”,使“疙瘩”解开或者变得小一点儿,上上下下都能够心情舒畅、快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