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我们将目光再度集中到回乡的民工群体。在各路媒体的密集报道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当买票的艰难、路途的辛劳一而再地被提及,还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记录?3位年轻记者,近日在杭州火车站三班制接力,24小时蹲点,不仅是为采集新闻,更想体验和浸润,试图理解那些辛苦奔波者的生活与内心。
|
1月25日,杭州火车南站,在人流如潮的春运大军中,许多孩子跟着他们的父母一路奔波,饿了只能吃方便面、啃面包,父母一路上的呵护,让人动容。 |
归途,累却温暖
夜晚11时,我坐上公共汽车赶往城站火车站。出门前上网查到夜里的温度在零下2℃左右,我特意穿了件有夹层的厚棉衣,为站好头班岗而全副武装。
以为夜里候车大厅是冷清的,没想到,一走进一楼的半封闭广场,就被热气蒙住了眼睛。10多个流动夜宵摊冒着香味,面条、粉丝、馄饨,包子,给冬夜增添了一份温暖。
在一个馄饨摊上,我认识了要回四川的陈中秀。两岁的孩子躺在她怀里,睡得很安稳。陈中秀来浙江打工已经4年了,如今在绍兴一家印花厂做工。虽然买的是第二天早晨9点多到重庆的火车票,因为担心天冷路上结冰不好走,陈中秀提前一天出发。“家里老人早就数着日子在等了。过年回家是头等大事,早点到车站,心也能早点定下来。”
等待,并不全是寒冷和艰辛。热腾腾的食物给人能量,家人的欣喜与盼望,也让我感到鼓舞。
从0点到8点,城站火车站共发出18班火车,分别开往成都、蚌埠、阜阳等地。我离开火车站之前,陈中秀的孩子已经醒了,在椅子和包裹之间爬上爬下。她的车还没有开始检票,我祝福她一路顺利。
感言: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真实。民工,这些原本因为距离而认知模糊的人物,在这个夜晚的倾听中立体起来了。
守望漫漫长夜
凌晨0时30分,结束了夜班编辑工作,一出报社大门,就看见路对面,火车票代售点门口的购票队伍,二十几个人或坐、或站、或躺,歪歪扭扭地在代售点屋檐下排成一列,大部分人自带小板凳。在屋檐下,有人打地铺睡觉,被子下面垫着防水的蛇皮袋。
与陆遥交接班的时间还早,我决定和他们一起排队守夜。凌晨3点,气温越来越低,双脚开始发麻。我返回报社,给排队的人们拿来一壶开水和一些纸杯。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47岁的陶玉玲。陶玉玲要回湖北襄樊,她是住家保姆。去年因未及时买到票,她的除夕夜是在火车上度过的,“想着别人能团圆,我当时在车上直流泪。”陶玉玲说,“今年一定要早走,如买不到票明晚再来,再不行到上海去坐火车。”
打地铺的老兄打起了呼噜。等待是如此漫长,又冷又困又饿的人们,如麻雀般一动不动蜷缩着,我也精疲力竭,和他们一样蜷缩着。
8点,我顺利赶到火车站,车站候车室一如想象中的熙攘。这里的人们,是否也经历过难熬的夜?
感言:信念能战胜一切。谁说这些普通劳动者没有信念,回家就是一种执著的坚持。
难忘米菲兔
二楼候车大厅过道上,一块绿色的“家乡明日气象牌”,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有从杭州站始发列车沿途30个城市的气象预告。“真贴心,一下子觉得离家近了。”河南籍姑娘李娜看到“郑州”后高兴地说。
除了为沪杭高铁预备的7、8号候车厅,其他6个候车厅座无虚席。贵州籍大姐王丽说:“我第一年出来,平常也没到过市区,趁这会儿到处看看。”王丽抱着一个大号的米菲兔玩偶,“这是给我女儿买的,行李我让老乡看着,这个得随身拿着。”王丽的行李简陋而笨重,但怀里这个崭新的玩偶带着城市的洋气,也带着这个年轻母亲对女儿的爱意。
候车室外的一个角落,安徽籍的小周正起身帮妻子打开水。小周的妻子正专心地缝制一双棉拖鞋。“她就喜欢自己做鞋,我们的这两袋行李,都是她做的鞋。”小周说。小周的妻子已经怀孕6个月了,由于想念在杭州做装潢的丈夫,两个月前来杭州。
“先吃饱了,车上人多,动都动不了。”旁边一位大爷把一碗方便面递给老伴。方便面的味道已成了中国车站的一大象征。即使车站周边的肯德基和永和豆浆店一家家开出,方便面仍是出门人的必备。
感言:梦想难道一定要在城里才能实现?归属感难道一定要在乡村才能获得?如果有一天,在家乡可以得到同样的机会、服务和保障,也许他们不再需要来回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