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围绕“组织全面覆盖、党建活力增强、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努力打造非公有制企业“3080工程”品牌,实现职工在8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建立党组织、30-80名的非公有制企业至少有1名党员、30名以下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的工作覆盖,全面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强、党建强“双强争先”活动。
1.完善工作制度,推动组织覆盖。在全区规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00%组建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党组织建设的下延和扩面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是落实责任,项目化管理。在各镇乡、街道成立20个“3080工程”工作组,落实骨干力量,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求领导干部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上门和非公有制企业业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宣传,了解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赢得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整合力量,网格化普查。按照“区域性、网格化、全覆盖”的工作要求,整合党群、经发、劳保、工会等各条战线力量,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彻底摸排调查,做到企业性质、经营状况、从业人数、党员数量、组织构架、组织活动“六清楚”;统一制作了涵盖党组织、党员变动情况的台账、名册和报表,实行“每周一报”制度,及时掌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动态情况。三是倒排进度,销号式组建。对照动态台账,规定各镇乡、街道倒排组建进度表,采取单独建立、行业联建、区域统建、编组共建等方式,对区内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编号管理,做到组建一个、销号一个,清晰、准确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盲区。目前,全区职工在8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已100%组建党组织。
2.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党建活力。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际出发,探索完善阵地、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活力。一是强化阵地保障。整合利用各经济园区内大企业、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方面的党建资源,按照“镇乡(街道)党员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企业党员活动室”的三级联动模式,组建了集党内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党员活动中心(站),确保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活动有阵地、有设备、有氛围。目前,全区职工在8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95%以上已拥有设备较齐全、功能较完善的党组织活动场所。二是强化经费保障。采取“企业主、财政、党费”三级配套,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税前列支,建立专项保障资金等多种方式,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比如,在余杭经济开发区推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量化考评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拨付党建工作经费9.23万元,并鼓励企业1:1配套,有效解决了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的问题。三是强化队伍保障。按照“从机关部门抽调一批、从国有改制企业厂长中选拔一批、从大学生党员中招考一批”的选拔方针,通过组织选派、公开选拔、社会招聘、专项培训等方式,精心挑选培育了一批思路清、经验足、干劲高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充实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担任专职党务工作者或党建工作指导员,发挥好协调、服务和督促作用,帮助抓党组织组建、抓班子调整、抓活动开展,以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3.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围绕发展亮承诺。结合公开承诺活动的契机,号召党组织和党员依岗定责、依职定诺,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在科技攻关、节能降耗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如,杭州中强轧辊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提出“我比别人上班早一点、我比别人下班晚一点”的争优承诺号召,在日常小事中引领全体职工比学先进;老板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员们承诺在生产中做到“三有三无”,即“困难面前有我们、克难攻坚有我们、技术创新有我们,我们身边无事故、我们身边无次品、我们身边无违章”,着力抓好生产细节,确保顺利完成生产任务。二是“五亮”活动践承诺。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亮形象、亮职责、亮承诺、亮业绩和有一门过硬技术、帮一名困难职工、创一个先锋岗位、带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提一个发展企业好建议的“五亮五个一”活动,切实提高党员职工的技能水平。比如,万盛精拔拉丝有限公司党支部在在企业重点维护、检修区域深入开展了争创“先锋岗位”活动,定期组织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每月评出一名“党员之星”,激励党员亮出身份、亮出技术、亮出风采,带动周围职工共同推动企业发展。三是营造氛围促和谐。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和培育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推动温情式、和谐型企业建设。比如,春风动力有限公司党支部利用QQ、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搭建了“心灵港湾”交流平台,及时沟通协调企业和职工关系,调处各类矛盾,有效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理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专门建立了爱心慈善基金,每月为所在社区的爱心超市捐献5000元爱心款,帮助社区困难居民解决生活难题,充分了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