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
余姚同光墓园,扫墓的人们纷至沓来。
6区6排3座,被一束束菊花和一个个花篮簇拥着,来这祭拜的人格外多。
这是一座新建才3个月的墓。墓主人叫冯鑫海,生前是余姚法院一名普通的执行员。
在他离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亲人来了,同事来了,当事人也来了,甚至还有服刑人员托朋友来祭拜的。
冯鑫海的女儿冯莹颖熬夜到凌晨1点,亲手扎了一束白色的纸玫瑰,11朵白玫瑰朵朵饱含她和母亲的思念。“大哥啊,大哥,你怎么就走了……”冯鑫海的妹妹扑倒在墓碑前痛哭不起。
“总觉得阿海还在,他笑呵呵地走过来……”周建铭和其他同事一起深深地向墓碑鞠躬。
“他人品好,办案执着公正,我很敬佩他。”徐建岳律师送来花篮。同来的还有其他几个当事人。
去年12月29日,冯鑫海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但是,在人们心中,他从不曾离去———
那个在下午1点钟还会响起闹铃的手机、那把还在为装订案卷钻孔的钻头、那个装着执行所需文书的旧公文包、那些当事人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睹物思人。他留下的这一件件最最普通的遗物,无时无刻不在讲述着一个平凡的法院执行员阿海的故事。
手机每天下午1时响起闹铃
这是好几年前上市的一款摩托罗拉手机,银色。现在它静静地躺在冯鑫海办公桌的抽屉里。
去年12月31日,冯鑫海因公牺牲第3天,余姚法院的同事去送他最后一程。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闹铃声打破了悲痛的寂静———执行局教导员谢桂荣迅速从包里翻找出了铃声的来源,那是阿海生前使用的手机,时间刚好是下午1点。
“那是阿海设定的手机闹铃,每天中午,他累了会打个盹,闹铃一响,他就起来工作。”与阿海同一个办公室的老潘哽咽着说。
加班加点,已经是冯鑫海多年来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7点,他就到了单位,在食堂吃完早餐,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丈亭法庭的汪惠萍经常会在食堂吃早饭的时候碰到冯鑫海。就在他突然倒下的那天早上,他们也是一起吃的早饭。汪惠萍红着眼圈说“:吃早饭时,他还和一位老执行员探讨如何扣划被执行人的股票。”
在冯鑫海的电脑里保存着他生前建立的最后一份文档,是关于一起执行案件的执行情况说明,创建的时间是2010年12月29日7时26分。
就在这份文档建立后大约20多分钟,谢桂荣发现冯鑫海倒在开水房冰冷的水泥地上,身边放着两个暖水瓶。
“阿海,阿海……”任凭同事怎么呼唤,冯鑫海再也没有醒过来。医院抢救后确诊:心源性猝死。
不少同事以前都问过冯鑫海“:每天那么早到单位,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已经习惯了,早点来,就能多做点事。”
直到他倒下的这一天,冯鑫海的妻子黄红梅才知道,原来阿海单位的上班时间是8点半。
在执行局3年,冯鑫海办理执行案件620余件,年均200余件,几乎每个工作日要办结1件,从未接到当事人对他执行不公不力的投诉。
旅游鞋为了走得快一点
在冯鑫海丈母娘家的客厅里,有一双黑色“靠背”旅游鞋,鞋面看起来有8成新,但是鞋底已经彻底磨平。
旅游鞋加法院制服,这是冯鑫海常年不变的行头。
“海哥,人家都是制服配黑皮鞋,你老是穿双旅游鞋,这么穿不符合规定嘛。”同一个执行小组的书记员张叶挺曾跟冯鑫海开玩笑。
冯鑫海笑笑,说“:哪里不符合规定了?我的鞋也是黑色的嘛……还是穿旅游鞋方便,跑跑也快点。”
张叶挺知道,冯鑫海满脑子装的都是工作,总嫌时间不够用。
余姚姚东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管钱锋对冯鑫海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印象深刻。他曾经代理申请执行过一个标的只有4300元的案子。
管钱锋回忆说,为了找到该案被执行人,冯鑫海曾在半天当中连续去了被执行人家5次,最后,躲在衣柜里的被执行人觉得躲不下去了,终于露面,还钱。
还有一个8万元的案子,冯鑫海去被执行人家里执行不下30次。在他去世前,这个案子只剩下1万多元没有付清。
当事人刘晓泉回忆,去年8月的一天,天气特别热。他在一条巷子里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车,当时是中午12点40分。在拨冯鑫海的电话时,他犹豫了一下,因为这个时间是中午休息时间。刘晓泉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冯鑫海的电话。没想到,冯鑫海立马回复“:你看着车,我们马上过来。”10多分钟后,冯鑫海汗流浃背地赶到了现场……
冯鑫海去世后不久,他家人整理出八九双鞋底已经磨平、鞋帮还是完好的旅游鞋。那都是他近两年穿过的。
钻头修鞋铺上淘的装订工具
丈亭法庭的内勤室里有两把小小的钻头,木柄都已磨得光滑凹陷,其中一把钻头已经深深地缩进木柄中,不能使用;另一把钻头边上固定了几枚钉子,钉子紧紧地挤着钻头,使得钻头不能缩进木柄中。
这两把钻头其实是修鞋师傅修鞋穿线用的工具,8年前,冯鑫海从修鞋匠那里淘了来,用作装订案卷时穿线钻孔的工具,因为法庭原来配置的钻头太大不好用。在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钻头松动了,于是动手对钻头进行了加固。至今,这把钻头还在使用。
2003年6月至2007年11月,冯鑫海在余姚法院丈亭法庭任书记员,肩负立案、财务、档案、记录等多项琐碎的内勤工作。
“所有这些琐碎的工作,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丈亭法庭书记员张剑说,海哥装订案卷的认真牢牢烙在他的记忆中。冯鑫海装订的所有案卷每一页资料齐整划一,没有一点里外出入。
张剑说,有一次他装订的一本案卷外壳和资料没有对齐,冯鑫海看到了,悄悄地拿过去拆了重新装订。
冯鑫海曾连续7年被评为院级统计档案财务工作先进个人。至今,丈亭法庭内勤室的橱柜里,还整整齐齐地垒着他曾经装订的一本本漂亮的台账资料。
“我们现在就是以他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法庭的书记员工作有了良好的传统。”张剑说。
在执行工作上,冯鑫海对规范执行更是严于律己。当事人魏爱娟说,她有个腾退房屋的案子是冯鑫海承办的。因对方没有自动腾房,法院只好强制腾退。但在强制执行前,冯鑫海嘱咐她带上纸箱和编织袋。腾退过程中,他把屋里的物品一件件理好放进纸箱和编织袋,打好包,又一样样登记好,随后公告告诉被执行人物品情况。
“从这点看,他不管是对申请人,还是对被执行人,都很负责。”魏爱娟说。
人物名片:
冯鑫海,1964年11月出生,余姚市人,1982年10月应征入伍,在武警舟山边防支队普陀边防大队服役,历任正连指导员、警务参谋等职。198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9月至去世前在余姚市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余姚镇法庭、民事审判庭、丈亭法庭和执行庭担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职,生前任执行局副科级执行员。2010年12月29日上午因公牺牲。
从1998年至2006年,他每年都被评为院级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余姚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余姚市政府授予“个人嘉奖”。
香烟最爱老婆买的“温暖牌”
冯鑫海走了3个多月了,他办公室依然保持着原貌。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除了一些公文、书籍,还有两包红双喜香烟。同事说,他平时抽的烟都不会超过20元一包。
“有时候让我给他买,他说老婆买的是‘温暖牌’的。”妻子黄红梅说,冯鑫海从部队转业前烟抽得很少,到法院后抽得凶起来。
“不拿当事人一包烟,不吃当事人一顿饭,冯鑫海确实做到了。”同事吕利群在追忆冯鑫海的文章里写道。
慈溪的陈丽萍老太有个民间借贷案子是冯鑫海执行的,因为被执行人外逃,冯鑫海多方查找执行线索,终于把老太太的债给追回来了。陈老太感激不已,悄悄地在冯鑫海办公桌抽屉里放了一张300元的超市券,想让他买几包烟抽。但是几天后,超市券就被快递回陈老太了。
一心想表示点谢意的陈老太不甘心。到了中秋节,陈老太邮寄了两张月饼票给冯鑫海,结果又被快递回去了。
2009年冬的一个雪天,冯鑫海接到财产举报线索,赶去现场处理。他和同事在几家单位之间来回奔波,从早上一直忙到12点多,同去的当事人提出来中午一起吃饭。冯鑫海婉言谢绝,办完事情后回到单位食堂匆匆扒了几口已经冰凉的饭菜。
驾驶员杨军说“:跟他出去执行,从没见他吃过当事人一顿饭,在这方面真没得说的。”
冯鑫海的家境并不好,妻子黄红梅是一家企业的会计,他的妹妹和妹夫靠摆早点摊和自行车修理摊养家,弟弟多年前下岗后再就业,如今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员工。
他的制服已经穿得发亮;他的公文包边边角角已经磨烂;他的茶杯的茶托已经锈迹斑斑……
“贪如水,不遏自滔天;廉如镜,常拂不染尘。”这是冯鑫海的座右铭。
多年来,黄红梅从不把家里的电话和地址告诉当事人,而冯家兄弟姐妹也从不对外人提起有个在法院工作的大哥。
锦旗唯一不被拒收的东西
锦旗的样式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上面的内容。在余姚法院办公室的橱柜里挂着多面锦旗,都是当事人送给冯鑫海的。这也是唯一不被冯鑫海拒收的当事人送的东西。
“危难之中献爱心,执法为民奉真情”,这面锦旗是瘫痪在床的方某的家人所送。
方某是四川人,在余姚打工期间遭遇车祸,四肢瘫痪,急需用钱治疗。冯鑫海知道案情后,立即向领导汇报,决定特事特办,优先执行此案。
此后,冯鑫海跑保险公司,找肇事方,多方协调筹措,在两周内执行到了67万元赔款。他又亲自将赔款送到了方某家里。方某的妻子和母亲将万分感激写进了锦旗。
冯鑫海在执行局3年共办理执行案件620件,每一个案件他都会用心对待,碰上弱势群体的案子,他更是倾尽全力,不厌其烦。
有一年年底,28个外地农民工一起来到冯鑫海办公室,请求法院帮他们讨工资。这家欠薪企业的老板当时已经外逃,营业执照被注销,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执行的财产。
这样的案子根本无法执行。但是,冯鑫海没有对农民工说“不”,他耐心地听大家倾诉后,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农民工兄弟在年底前拿到工资款回家过年。
农民工兄弟前脚离开法院,冯鑫海便去了欠薪企业所在村,请村支书协助寻找老板。村支书劝他不要抱太大希望。
但是,冯鑫海并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地去找村支书,不厌其烦地讲这笔工资对农民工的重要性。村支书被他的执着和较真感动了,拍胸脯担保这笔执行款。
年底前,28个农民工如期拿到了总共6万余元的工资款。
记者手记:
冯鑫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平凡、平淡,是这位普通执行员一生的主旋律。就像同事卢斌在追忆他时写的那样:“阿海哥在院里,一直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就像路边的一颗小石子……他就这么‘平淡’地谱写着自己的人生曲。”但是,我们在他人生曲中,发现了他的执着,他的坚持;发现了他短暂的人生中蕴藏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感动,太多的不平凡,值得久久地品味……
全家福镜头里的温馨家庭
一桌菜、一个蛋糕,老婆、女儿、冯鑫海,每个人脸上绽放着笑容,这样的全家福有8张。不过这些照片都是冯鑫海在部队时,黄红梅带着女儿去探亲时拍的。
黄红梅说,自从冯鑫海转业到法院工作后,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拍全家福的机会也很少。虽然冯鑫海忙得起早贪黑,但只要有一点空闲,他就会用自己的行动“补偿”。
最让黄红梅的嫂子印象深刻的是,一大家人多次一起吃饭,到了开饭时间,黄红梅还没下班,这时大家招呼着先吃了,但是冯鑫海却悄悄地溜到门外,去等妻子归来。妻子骑着电瓶车出现了,他便过去帮妻子把车推进屋里放好。
“他每次都会等红梅一起吃饭,她不到,他就不会先吃。”黄红梅的嫂子说,冯鑫海很少用言语表达对家人的关爱,但他会尽力地做些什么。
冯鑫海曾多次在妻弟面前说“:你姐姐嫁给我没享过福。”
去年9月15日,冯鑫海女儿大一开学报到。他答应女儿送她去学校,但是因为法院里有事,他食言了。就在他去世前几天,他念叨女儿放寒假时去接她回家,一家人顺便游玩一次。没想到,他又无法兑现了。
“我理解他,爸爸是爱我们的。”追悼会上,女儿冯莹颖的话让所有人动容。
冯鑫海是长子,在弟弟冯鑫淼的眼里“,他是大哥,也是父亲”。2000年,冯鑫淼下岗。冯鑫海知道后心急地问“:下岗了,你养老金怎么办?”
知道哥哥担心自己,他故意轻描淡写地回答“:已经交足15年了,以后不交了。”
“那怎么行,要交的,要交的。”冯鑫海劝完弟弟后,悄悄地给弟弟补交了养老金。
冯鑫海的父亲7年前去世了。母亲76岁,还健在。每个星期,冯鑫海都会去看望母亲一次,白天没时间,他通常都晚上去。有时候,老人已经睡下了,他就把水果轻轻放在门口,然后打电话告诉弟弟。
冯鑫淼说“:我阿哥每次去看妈妈,总要仔细地看看老人需要什么。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说天太冷了,把钱交给我让我给妈妈装一个厨宝;又说卫生间里太滑,要想办法装个扶手,让妈妈方便点。”
“现在这些东西都做好了,他却没来得及去看看……”冯鑫淼眼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