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上世纪60年代,作为全国社会治理样本培育的一棵“小苗”,“枫桥经验”为何历经48年依然生机勃勃、活力旺盛?
有专家认为,“枫桥经验”这棵“常青之树”的奥秘,其实就是打开“和谐之门”的钥匙。
我省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有效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它因何高大——
综治中心成为新主杆
日前,诸暨市枫桥镇村民张某与宣某因琐事发生争执,宣某乘张某不备,用石头砸伤他的头。张某要宣某赔偿医药费、误工补贴等,谁知宣某却说,张某也用石头在他头部砸了一个小伤口,要求“冲抵”。双方各执一词,还叫来亲友,准备大打出手。
村里的调解员闻讯立即介入,缓和双方情绪,同时报告镇综治工作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展开调查,发现宣某头上的小伤口系别人所砸。
在事实面前,宣某无话可说,这起一触即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解在萌芽状态。
枫桥镇综治工作中心还实行由镇干部带队的“工作日坐诊、双休日出诊、不定期会诊”的“三诊”矛盾化解工作机制。
“‘三诊’机制的实施,构建‘门好进、人好找、事好办’的信访绿色通道,确保有访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枫桥镇综治中心副主任吴建云说,去年绍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涉及大量的拆迁任务,信访多达100多起,最后全镇上下合力化解,都顺利解决,没有一起矛盾上交。
如果说“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是“枫桥经验”不变的核心内涵,那么集公安、司法、法庭、检察、工商等力量于一体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则是它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重要载体。
以“全方位调处、一站式解决”为主要特征的综治工作中心,现已成为新形势下我省基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的主平台,并正在向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延伸。至今,全省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100%,规范化建成率达96.4%;城市社区、较大村和规模以上企业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成率分别达到96.4%、85%和87.7%。
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的建立完善,不仅高效整合基层综治力量,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安信息化建设和群防群治力量建设,社会治安技防水平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目前,我省群防群治力量实现全覆盖,已建各类应急队伍20597支,共约35万人;基本完成市县乡三级治安视频联网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探索建立的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将逐步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管理、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从而有效提高社会治安技防水平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
它因何茂盛——
专业调解惠及各领域
项朝阳是杭州市上城区物业纠纷调委会专职调解员。一天,有个小区的业主们因为不满意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愿缴纳物业费。几十个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吵得不可开交,闹到他的办公室。经他调停,原本口口声声要对簿公堂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能取得如此圆满的调解结果,和项朝阳深厚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他曾是区房管部门工作人员,又在物业公司工作过,不仅对物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了然于心,也熟悉房屋质量等专业知识。
上城区是老城区,近年来物业纠纷以平均每年千件左右的数量激增,但在区物业纠纷调委会的努力下,一大批群体性纠纷被化解在基层。
传统矛盾纠纷基本上发生在邻里等熟人之间,人民调解员调解成功率较高。近年来,社会矛盾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成因复杂化的新特点,医患、交通事故、劳资等带有行业性、专业性特点的新型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使专业化调解势在必行。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06年8月,全国首个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宁波市鄞州交警大队成立以来,拥有“懂法、懂专业、会调解”等明显优势的各种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很快就在我省遍地开花。
“人员调解的专业化,更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省司法厅基层工作处处长陆德兴认为,人民调解工作人员职业化、工作领域专业化、工作机制社会化,可在医患、劳资、交通事故、物业、环保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有针对性地建起一条条更牢固可靠的“第一防线”。至今,全省有各类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400多个,去年调解纠纷7万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
在大力发展专业化调解的同时,我省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到预防在先、疏导在先、排查在先、调解在先。
目前,全省设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47000多个,基本实现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覆盖,去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8.8万件,调解成功率97.7%。
这些年来,全省各地还针对基层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整合资源,动员各方,先后组织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县委书记大接访等活动,使一大批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成功处置。
民心所向提供源动力
“宁波创建的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对于全国2.3亿农民工融入城市同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久前,“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入选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十强,专家如此点评。
宁波首创的这一社会融合组织,发源于慈溪农村。2006年4月20日,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70多名居住和租住在该村的新老村民汇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和谐促进会”的民间组织。和谐促进会以“融合新老居民,促进和谐相处”为目的,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是具有民间性、共建性、互助性、服务性特点的民间群众自治组织。
“我们村户籍人口只有650人,由于毗邻工业区,暂住人口有2800多人。但自2006年成立全国首家‘和谐促进会’以来,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五塘新村党总支书记胡华南坦言,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有一点都不会变,就是谁都希望安居乐业,“和谐促进会”就是这样应需而生。
“一般说来,外地人是打工者、房屋承租人,而本地人更多是企业主、房屋所有者,身份的不同在客观上造成双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但实际上,双方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唇齿相连、相互依赖、共荣共损。”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对记者说,“和谐促进会,就是要让新老村(居)民共建共享和谐。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交流平台,使双方从相识到相知、从沟通到理解、从互助到互学,在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融洽关系,让不和谐现象自然而然地冰释霜除。”
目前,宁波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达到100%,1.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融合组织中担任各项职务。
事实上,“和谐促进会”只是我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亮点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注重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合力,从基层基础建设入手,积极营造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各种好做法不断涌现——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有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面,有杭州“和事佬协会”、温州“综治八大员”等;维护稳定方面,有嘉兴、湖州和义乌等地的全员维稳责任制;掌握民情民意、化解民忧方面,有温州苍南“五站式工作法”、台州温岭“民情恳谈会”等。
“枫桥经验”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曾有专家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枫桥经验”的魅力,就是“和谐至美”的魅力;“枫桥经验”的奇迹,就是“以人为本”的奇迹。
从和谐劳动到和谐医患,从和谐邻里到和谐师生……如今,“枫桥经验”这棵常青树,更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标,愈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