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委组织部牢牢把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以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精心策划摄制大型人物系列专题片——《党员故事》,着力挖掘和培育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活跃于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切实为广大基层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致力“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向党的90华诞献礼,提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模范榜样。
开放型策划。实行开门搞策划,着力聚民意、汇民智,藉以提高创作质量,确保作品既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又紧贴基层实际。召开由专家领导、基层党员群众代表、专业制片机构共同参加的座谈会,研讨商议作品表达主题、脉络结构和制片风格基调。在内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设计派发950余份专项调查问卷,并在“宁波党员教育视频网”上公布策划草案,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对《党员故事》拍摄制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吸收运用群众智慧,反复修改完善策划文案,确定《党员故事》以“身边党员,感人故事”为题材,主要采用纪实性手法创作;共分成“创业创新”、“敬业服务”、“公益和谐”3个主题篇章,每个主题篇章通过若干个高度浓缩、彼此独立的故事单元,深度挖掘一组人物的人格魅力,全片时长约180分钟。
精细式选材。一方面,把牢事实基础关。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委组织部认真调查核实先进典型的具体事迹,并出具推荐拍摄意见。正式开拍之前,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处对拟拍摄人物进行集中网上公示,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确保拍摄内容在政治上安全可靠。另一方面,把好艺术效果关。主要是采取典型性、时效化、平民式、多元型的素材收集和筛选标准,广泛物色目标,精细遴选对象,保证拍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和教育示范功效。具体实行“四个把握”,对素材进行裁剪取舍:把握核心,深挖人物某一方面的典型特征,避免人物塑造“高大全”和脸谱化;把握热点,紧密联系当前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要求,把窗口单位、服务行业优秀党员及党员致力“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事例,作为素材收集的重要领域,着力增强作品的针对性;把握视角,立足于基层党员干部,强化从现成的身边典型和广大党员能做、易学的先进事例中取材,控制英烈类人物和党员领导干部入选比例;把握范围,系统排摸全市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分布情况,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各类素材,保证作品受众基础广泛。最终从202个备选对象中精选出的36名典型人物,有86.11%来自基层一线,“造桥女孩”严意娜、使用个人姓名注册车队集体商标的夏慧星等均被纳入创作视野。
原生态创作。一是选择现实场景。各摄制组实行就地取景,广泛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和基层站所,跟踪摄录典型人物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典型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为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进位提供可学可仿、鲜活生动的教材范例。二是营造轻松气氛。在人物访谈中,不搞预先化妆、不搞正襟危坐,与访谈对象“闲话家常”,着力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帮助典型人物本色出镜、“自然发声”。三是采取微量干预。预先做足功课,把握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兴奋点”。采访时,简短发问、认真倾听,让采访对象流露真情、自己娓娓道来。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解说词使用比例,减少人为修饰美化,突出典型人物的朴素言行,强化作品的可信度。
集约化实施。针对《党员故事》系列专题片拍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情况,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后移项目管理端口,确保片目按时保质完成、社会效益显著。一方面,市县联动创作。市、县两级电视台和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处共同承担片目创作工作。其中,中心城区和部分市直单位推荐的党员典型,由宁波电视台负责摄制;其他县(市)区推荐的党员典型,由各地电视台按属地原则分头摄制;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处在项目牵头、总体策划、典型选择的基础上,拍摄部分市直单位推荐的党员典型,并做好片目合成和统稿工作。另一方面,部门协同造势。联合市委宣传部,在《宁波日报》上开设专栏,报道相关党员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片目拍摄制作进程,“预热”片目播映社会环境。联系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开辟配套书稿出版发行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片目的社会知晓度。举办《党员故事》首映式,并在市、县(市)区两级电视台、远程教育广电平台和辅助教学网站上同步展播,着力强化片目推广,促进模范典型人物在广大党员心目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