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幕拉开,千万考生“登台”。每年高考前后,考场内外的作弊与反作弊开始“较量”———科技较量与制度较量。首先,一些“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依然大有市场,同时,反作弊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金属探测,指纹验证,电眼监控,手机屏蔽仪等。其次,制度层面上更加严厉,作弊查实便取消资格、记入诚信档案、追究法律责任等。“作弊”两个字“很顽固”,“诚信”两个字“很辛苦”。
高考诚信是道“附加题”,考的是学生,考的是学生家长,甚至考的是社会。高考是教育考生和检验考生诚信的重要环节,高考诚信与否是社会诚信的“试纸”。往往,作弊考生、失信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可能有“亲友团”,可能有“智囊团”。多年来的高考作弊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高考不仅仅具备检验考生诚信与否的功能,还有检验社会诚信度的功能。
高考诚信是道“思考题”。人生从教育起步,教育从校园出发。因此,诚信培养需要从孩子抓起,诚信教育理应从学校做起。然而,诚信不是一次高考的检验就能实现的,高考诚信不代表考生诚信,威慑与重罚下的诚信不是自觉的诚信。让诚信教育与培养建立在文化知识教育同步基础之上,让高考或中考成为检验诚信教育成败得失的评价“考场”,而不是限于对考生诚信的检验与监督。
高考诚信是道“励志题”。高考的考生,从年龄上看,正是青少年开始走向社会、生理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励志是最佳时机。诚信高考也是一次励志。诚信高考如果建立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与诚信培养扎实开展的前提下,那么就会成为承接中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诚信教育的“分水岭”,进而,让高考成为诚信培养的载体、诚信提高的“平台”、励志奋进的起点。
高考诚信是道“问答题”。对一个人而言,诚信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财富;对一个社会而言,诚信是道德的“润滑剂”,和谐的“营养液”。可现实中,诚信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不少诚实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诚信体系与诚信环境下成长,不仅难以实现诚信的与日俱增,而且极容易“负增长”,甚至遗失殆尽。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高考诚信是道“填空题”。诚信是什么?诚信是“品”———是“珍贵品”,是“急需品”,是“稀缺品”。诚信建设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只有建立一整套诚信教育体系与评价体系,才能让诚信建设步入良性轨道。理论上的“填空”或许不难,实践中的“填空”着实不易。唯有大胆尝试与创新,在实践中改进,在创新中形成,才能做好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