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赶不及”的情况出现,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极速送考”的故事发生。今年高考第一天,为了让一名考生能在9点15分前赶到考场,杭州交警让文一路2.3公里长的一段路上全部绿灯,这名考生终于顺利抵达考场(6月8日《浙江法制报》)。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有点纠结。
不可否认,高考对考生很重要,晚一分钟,他的人生之路就有可能因此改变。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想方设法送考、护考是人性化之举,甚至是理所应当的。可事实上,“一路绿灯”方便了一名考生,却侵占了更多人的通行权利,牺牲了秩序。据报道,杭州这次的“一路绿灯”,对周边几条道路的通行都造成了影响,在7名民警、11名协警的共同努力下,堵塞才没有持续很久。也许,有人会因为这几分钟堵塞而丢了饭碗,有人会因为这几分钟堵塞而错失商机,有人会因为这几分钟堵塞而延误救治……难道为了一名考生,就该牺牲他们的权益?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吹毛求疵,但我想表达的是秩序的真谛。事有轻重缓急,但同样的权利却不因人而有高下大小之差异。之所以要制定各种规则来维持社会秩序,就是为了尽可能平等地保护各种权利,使整个社会能科学有序地运转。制度是用来遵守的,而不是用来打破的。特例可以存在,但应当是法定的、极个别的,否则,破例会成为常态,秩序终将荡然无存。
交警部门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也竭尽所能消除因“破例”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破例”到底会让年轻一代形成怎样的观念?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规则意识,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法律信仰,只有这些意识和观念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扎根,国家才能更大踏步地向法治社会迈进。应届考生大多已跨过了18岁这个成年的标志年龄,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意识到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过度呵护,反而不利于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树立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
希望明年高考时,考生能以更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这桩大事,少一点“赶不及”的突发状况;整个社会能以更理性的态度来护考,把高考当成一份特殊的成年礼,让考生经受洗礼后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