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网 > 热点关注 正文
追问塑化剂事件:用塑料袋装热油条会沾上塑化剂吗

   浙江在线06月15日讯 昨天,浙江省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邀请省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浙江科技馆举办浙江省首届食品安全论坛。

  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丁钢强在论坛上表示,浙江省从去年开始正式启动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在台湾塑化剂风波后,也加强了对塑化剂的风险评估,每天都在监测各种物品中的塑化剂含量。

  塑化剂迁移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对于塑料制品我们还能放心吗?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咨询了有关专家。

  塑化剂为什么会发生迁移?

  最近的问题香精事件,使许多市民都关心起塑化剂为什么会发生迁移。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聚氯乙烯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包永忠教授的解释是:这些塑料添加剂大多为小分子物质,在加工、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从塑料制品向周围环境扩散和迁移现象。

  塑料制品和增塑剂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在和外环境(如装在塑料袋里的包子、塑料瓶里的饮料等)接触的过程中,如果外环境的相容性更好,就会发生迁移。增塑剂就像拔河比赛上绳子中间的那个红绸,塑料制品和外环境就像拔河比赛的两端,谁的拉力大,增塑剂就跑到哪边去。

  研究表明,包含塑化剂的塑料制品,在碰到油脂或者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会发生迁移,这种迁移是比较缓慢的。

  “说得通俗点,大家用塑料制品,要避免和油脂类的物体接触,少加热。”包教授说。

  饮料瓶中的塑化剂迁移有多大?

  大家对于塑料制品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和食物直接接触的东西了,比如装饮料的塑料瓶。

  “装液体的塑料制品比装固体的更容易发生迁移,装化合物的比装纯水的要快一些。”包教授说。

  昨天,记者找到了对塑化剂迁移情况研究了15年的厉曙光教授,厉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刚刚发布了一个关于塑料包装中塑化剂迁移的情况。

  “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危险,我们研究了49种塑料瓶装的饮料,包含大家常见的茶饮料20种、果汁饮料21种、咖啡乳类饮料8种。”厉教授说,检测显示,其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检出率为98%,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检出率为100%,不过含量都低于国家允许的迁移标准。饮料中合计DBP的含量为0.037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0.3mg/l),合计DEHP含量为0.078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1.5mg/l)。

  “饮料中塑化剂的迁移还有一个时间量,我们研究发现饮料瓶中塑化剂的迁移期是8天左右,达到这个时间后,外环境就饱和了,不会发生迁移了。”厉教授说。

  用塑料袋装油条会发生迁移反应吗?

  每个上班族都有匆忙买好早点用塑料袋装着就走的经历。面对塑化剂迁移问题,许多上班族都关心,用塑料袋装热食物,会发生迁移反应吗?

  “会发生迁移反应。我们做过30多种食物,比如油条、锅贴、麻球、麻辣烫、关东煮、鸡蛋饼等等,发现都有一定量的迁移。”厉教授说,不过这种迁移出来的物质不是DEHP,都是DOP和DEP,迁移量要比塑料瓶装的饮料多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是高温环境。

  在众多常见的热食物中,厉教授表示迁移量最大的是油条、锅贴这种加热温度比较高的食物,温度越高迁移得越多。

  “大家对于这种迁移也不用非常恐惧,迁移和人为添加是完全两个概念。迁移的量是非常少的,比国家允许的标准都要少许多倍。”厉教授说。

  除了这些食物,厉教授还做了食用油的迁移研究,发现食用油迁移的量比热食物和饮料都多一些。不过这种多是相对的,和饮料比起来,每人每天摄入的油量要少很多,饮料一瓶就是几百毫升,食用油只有几克,所以摄入这些迁移的量,也是非常少的。

  塑化剂能代谢掉吗?

  虽然塑化剂迁移的量很少,但是厉教授还是强调,不要反复持久地吃这一类食物,毕竟还是会积累的。

  “塑化剂有一个半衰期,我们研究发现DHP的半衰期是24至48小时,其余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半衰期相对长一点,总的原则就是适量。”厉教授说。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丁钢强说:“其实塑化剂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许多女士使用的化妆品中,也有塑化剂。不过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而且人体对于塑化剂有代谢功能,只要不是长期大量的摄入,都不用担心。”

  食品安全零风险做不做得到?

  近年来,大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也经常会听到许多问题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食品呢?餐桌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胡小松教授,就在昨天的论坛上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大家对于食品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追求吃得饱,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追求吃得好,再到上世纪末开始追求吃得健康。”胡教授说,这个发展历程非常正常,不过在追求目标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分追求的现象。

  “比如吃个苹果,有的人会研究早上、中午、晚上和睡前,到底什么时段吃好,这种追求就完全没必要了。”胡教授说。

  和普通人追求完美的心愿相比,社会上经常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许多人对食品安全有一种惶恐的感觉,只要出现了一种某某食品不安全的说法,就会先入为主,马上停吃该食品。

  “一种物质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害?我们称之为毒理学,是有严格的监测标准的,对于剂量、接触的时间、体重都是有要求的,并不是说发现有某种物质,就是有害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徐海滨说。

  “比如膨大剂,这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在国外都非常普遍,但是因为江苏的爆炸事件,许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说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知识不普及造成的。”浙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叶兴乾说。

  “食品安全零风险,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要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胡教授说,现在国内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依靠产品抽检或者媒体曝光,依靠某些有限的指标来保证无限的食品安全,这是不科学的,应当把食品安全的监管关口前移,有关部门应当预先对可能发生的食品风险进行评估。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食品安全宣传周: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
·浙江省20多个部门齐抓“食品安全” 欢迎市民举报
·“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专家教你塑料品的安全使用
·质检总局发布饮料抽查结果 浙江两款饮料不合格
·杭州"涉塑"香精去向不明
特别策划 更多...
浙江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
·皮革制胶囊,治病还是致病?
·【特别策划】老酸奶再陷添加剂风波
·嘉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冯志礼访谈
·浙江在线联合省高院直播知识产权庭审案例
·“平安浙江”建设新闻发布会 现场直播
平安时评 更多...
·闯黄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之举
·钱江晚报:别让子弹乱飞
·钱江晚报:烂尾楼的账,轧得平么
·青年时报:“换马甲”换不出机场费正当性
·钱江晚报:山寨救护车 哪来的生存空间
·钱江晚报:到底是什么让法官“眼花了”
平安发布 更多...
·5月15日起浙江省高速公路按实际行驶路径里程收费
·杭州:运河闸弄口段恶性杀人抛尸案 警方悬赏协查
·早晚高峰还车难 杭州再划出18个公共自行车储车点
·杭州警方征集运河命案破案线索最高奖励5万元
·杭州交警集中常态整治违法停车 更人性更实际
合作媒体  
主要成员单位网站  
廉政在线 浙江组织工作网
浙江文明网 浙江法院网
浙江检察网 省发改委
省经信委 省教育厅
省民宗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浙江省建设信息港
浙江交通网 浙江农业信息网
浙江林业网 浙江卫生网
省安监局 省环保厅
浙江统计信息网 省工商局
省海洋与渔业局 省质监局
省粮食局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浙江共青团 省妇联
省公安边防总队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