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日举行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提醒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由于不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给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他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将建立黑名单。
毛主任虽未举例说明,但不“严谨”的报道肯定是有的,因为记者毕竟非食品行业专业人员,而且媒体虽有监督权却不是纪委、审计署、调查组,记者哪怕“卧底”暗访,也不见得能把全部真相翻个底朝天,只要他遵照所见事实报道,就算其中有部分误解,也应该多加宽容。至于“有意误导”,或许存在,但对“有意”的判断不能只凭主观臆测,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才行,不然,就有“故意”扣帽子之嫌。
让人不解的是,即便真有“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作了不实的报道,传播了“错误的信息”,最着急上火的也应该是被“诬陷”的相关企业,而不该是卫生部。退一步说,就算卫生部因负有监管责任,也该关注此事,但用不着亲自横刀跃马冲在前面,自有相关企业拿起法律武器,解决争端。当然加强监控很有必要,但建立“黑名单”,是哪门子法律允许的?
且不去猜测卫生部拿着这样一份黑名单将意欲何为,就其“打击或者遏制”的动因来看,就挺让人困惑的。毛主任的“三段论”似乎是这样的: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会给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极个别媒体作了“有意误导”的负面报道,所以极个别媒体妨害了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其实,“负面报道”的如果是事实,它无疑是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力量,只有满脑子被“经济增长至上论”占据的官员,才会一叶障目,不识“人本主义”的森林。正是基于经济发展凌驾于一切的理念,才会对负面报道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屁股主义的思维模式一日不除,便不可能真正下大决心把公众恨之入骨的生产种种“毒食”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也只有等到把敬畏生命奉为第一价值观的那一天,才会明白“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