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9日讯
原本,夏季是马蜂筑巢产卵的季节,但今年立秋之后,杭州的马蜂显得很猖狂。仅在市区,每天至少能发现20多个新的马蜂窝,而与此同时,每天至少有四五人被蜂蜇伤。
一个壮小伙,被马蜂蜇倒
袁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新进员工,最近,单位安排他们进行野外拓展训练。训练中,袁先生一个人钻进一个竹林里,突然“啊”的一声惨叫,伙伴们就看见他站在路边,大呼救命,然后就昏倒在地上。
同事们将他送到市中医院急诊科,经过治疗苏醒过来的袁先生告诉医生,当时就看见几只蜂围在他头顶,也不晓得哪只先发起了进攻,接着其它几只也群起而攻之。
接诊的皮肤科许文红主任医师分析,从临床表现来看,袁先生应该是过敏体质。根据他所描述的,“袭击”他的应该是马蜂。
据了解,马蜂的毒素中有两种成分:一种是酸性成分,一种是碱性成分,而后者对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其次马蜂咬人后不像蜜蜂那样叮咬完后就死亡了,它可对人或者动物发起多次攻击。马蜂的毒刺民间俗称“倒勾刺”。马蜂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两类,可引起人的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蜇到人血管还会有生命危险。
与袁先生相比,家住文一路一清新村的张阿姨幸运很多,昨天早上在开窗拉窗帘时,意外发现窗口竟然有一个马蜂窝,她第一时间拨打了119,接警后,大关消防中队官兵发现马蜂窝在屋檐与窗沿之间不好操作,指挥员谢郑甬排长想到了用火攻。两名消防官兵穿好防蜂服,一名身材较小的爬到窗上,另一名在下面拉保险带,短短几分钟,蜂窝被成功摘除。
记者从杭州市中医院获悉,最近一段时间,医院每天都会接诊4至5例被蜂蜇伤的病人。
西湖区马蜂窝最多,六成在民宅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马蜂兴起了“进城热”,正在逼近市中心。
仅今年8月1日到8月18日,杭州消防热线96119已接到杭州市区要求摘除马蜂窝的求助电话450起。
其中,西湖区154起,江干区81起,上城区64起,余杭区55起,拱墅区38起,下城区34起,滨江区33起。其中,一些地点仅8月份以来,就发现多个马蜂窝。比如西溪路发现7个马蜂窝,曙光新村也找到4个。
前几年,杭州公安消防局曾与杭州市卫生局开展了一项城区马蜂调查,杭州市城区的蜇人胡蜂最主要的是墨胸胡蜂,占了80%。而且,胡蜂越来越适应城市生活,统计显示约23%在树上,75%在各种建筑物——其中以居民住宅最多,占62.32%,其它依次为学校、医院、工厂企业、政府机关、宾馆等人群活动场所。
看绿地吃甜品,马蜂们也想住在“天堂”
人越多的地方,马蜂不但不跑,反而活动越频繁。对于马蜂们举家进城的原因,有各种看法,但有一点被认可,绿化面积和生态条件的改善给了马蜂更大的生活空间。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动物学科负责人周圻教授认为,这是整个自然环境发展的趋势。“气候变暖,蠕虫类昆虫数量增加,城市的大片绿地引来青虫等,为马蜂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城市中心大面积种植花草,也是吸引马蜂进城的诱因。”
另一个观点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改善”了马蜂的生活条件。杭州市桐庐县蜂业协会秘书长赵建航解释说,生活甜食类垃圾,包括各种含糖的食物,比如水果、饮料与甜食等增多,而这些也都是马蜂喜爱的食物,所以它们主动向我们靠近。
遇到马蜂,千万不能跑
想赶马蜂,试试土办法
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曾经处理过多起马蜂蜇伤的病例,对于杭州本地常见的墨胸胡蜂,他也非常熟悉。
针对马蜂的危害,陶承军建议,一但被蜂群袭击,千万不能跑。立即蹲下,用衣服包住头部,毒蜂的毒素麻醉神经系统,而头部的神经最集中。伤口不能抓,否则会引起溃烂;不能吃鱼虾等“发”的食物。被蜇伤,建议立即去医院检查,必要时配抗过敏性药物;严重的要立即输液。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对付马蜂,也要抓住它的弱点。昆虫专家发现,马蜂对橘子枝干燃烧后的味道特别敏感。
这种土办法,不妨试试,可以逼迫马蜂自己搬家,用微微晒干的橘子叶和枝干,堆成一堆燃烧,然后扑灭,再用纱布裹住还在冒着烟的叶杆,挂在马蜂窝旁。很快,马蜂就会乖乖搬家了。
不过在用这个方法时,需要提醒的是:纱包可以挂在距离马蜂窝1米左右的地方,避免被刺;最好选准马蜂活动时间,晚上6点后使用,因为只有6点后马蜂才会大量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