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宝男,1969年4月生,1999年8月入党,大学学历,硕士学位,教授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浙江省科技厅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海水健康养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负责人。
顽强拼搏,勤于学习
2004年12月,在科研出差途中,楼宝突遇重大车祸,造成髋骨、骶骨和耻骨骨裂以及右下肢截肢的二等残疾。装着假肢的他却仍亲自带领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进海岛、下渔船、上网箱,坚持在一线从事海洋水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付出常人难比的艰辛,作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连续几个月在普陀区西闪岛试验场蹲点进行项目研究,出色地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获得业界的好评。
楼宝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在参加课题研究过程中,查阅、学习了大量相关书籍、资料,不断向省内外专家学习,使自己的海水增养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较系统的提高。 2006年6月,他还取得了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硕士学位。在所领导的支持下,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学习,2001年1月30日~2月8日,赴韩国国立水产研究院学习海水鱼类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2010年11月30日~12月20日,赴美国参加“名优水产品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技术”培训,通过科研实践、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岗位技能,具备了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2008年12月,被评聘为教授级高工。
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参加工作以来,楼宝连续参加了国家“八五”(象山港水产开发技术研究)、“九五”(东海港湾型浅海滩涂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十五”(东海区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与设施开发)科技攻关专题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海区名优增养殖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研究工作。
同时,他还参与了“优良海水养殖鱼类引进及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等十余项省级项目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省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在研的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主持和技术负责省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完成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市乃至我省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主持完成的省科技计划重点农业科研项目“舟山牙鲆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开发”,首次系统地解决了浙江沿海牙鲆池塘养殖中亲鱼培育、产卵孵化、苗种培育和“度夏”养殖等关键技术,结束了牙鲆在浙江沿海的季节性养殖历史,提升了我省乃至我国牙鲆养殖的总体技术水平。
主持完成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海水养殖鱼类补偿生长机制及其应用研究”,通过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鲈鱼、黑鲷、日本黄姑鱼和牙鲆的补偿生长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将产生补偿生长的最佳处理方式应用到网箱和池塘养殖生产中,有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项目研究成果使鱼类补偿生长研究首次走出了理论研究阶段,创建的高效节能生态养殖新模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持完成的“浙江近海野生经济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育技术开发”项目,筛选出了黄姑鱼、褐牙鲆、鱼免鱼、条石鲷四种舟山地区的海水养殖鱼类,解决了野生鱼保活与驯养的难题,掌握了规模化繁育和养殖的关键技术,在野生鱼类采捕保活、人工育苗、饲料营养、疾病防治和网箱养殖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主持制定的浙江省地方标准“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已经发布,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通过长期的海水增养殖科研实践与学习,楼宝近年来共获得省、市、区各类科技成果奖十余项次。
他还在《水产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和《营养学报》等学报级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指导浙江海洋学院二十余位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3位。能结合科研实际热心指导中级和副高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经指导的部分科研人员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楼宝2006年入选舟山市“新世纪1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7年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先后获得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第二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舟山市第四届优秀青年、省科技三等奖、市科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