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探险是个人自由,但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却还觉得被救“理所当然”
18名遇险黄山的上海学子,经全力救援已经安然回到校园。但在救险过程中,23岁的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年轻民警张宁海不幸坠崖牺牲,让所有人心情沉重。在复旦大学的校园论坛上,有同学倡议为牺牲民警设立基金。
公共安全专家指出,近年屡屡发生的驴友遇险事件以及救援过程的一波三折,折射出我国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的缺失。法律界人士则称,尽管目前我国还无明确法律条文规定遇险者对于被救援应当如何有所承担,但无论从道德还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说,被救者使用了大量公共资源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令人不能接受。
救险,谁的职责?
“为什么驴友遇险时,总是出动警察营救?”在上海工作的23岁美国小伙子杰克听到这则新闻,第一反应是:专业的救援队伍在哪里?
杰克告诉记者,在美国,背包旅行是年轻人出游的主要方式。遇到危险时,旅行者会第一时间拨打“911”报警,由警察帮忙向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专业救援人员求救。像国家公园、高山滑雪场等险情多发地区,一般都有各自的专业救援队伍,警察并不直接参与救援,因为“这并非本职工作”。
“驴友屡屡遇险,让政府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去救助,甚至造成救援者牺牲,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状况,和欧美国家上世纪30年代很相似。”公共安全危机干预专家高锋指出,野外有人遇险就要救援,随着探险旅行、“野外生存”等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爱好,遇险和救援的情形肯定会增多。除了提醒驴友“真正做好准备”、提高避险能力之外,如何改变救援方式,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高锋表示,中国抢险、救险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救援技能还相当低。一个人遇险,往往派出上百人营救,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具备专业技能,不能也不该承担这样的任务。
处险,谁更拿手?
“关键是,由谁来处置险情,该派多少人去救险,整个计划如何?”高锋说,野外救援,包括森林、沙漠、海洋、悬崖峭壁等各种情况,对救援器材、人力、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救援队伍建设,应当针对各种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发生险情时,则要针对具体状况,派最适用、最高效的队伍前往营救。各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延伸自身功能,林业、渔政等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救援队伍。这实际上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出动专业救援队,才能确保安全并有效降低社会救援成本。
“前不久智利成功的矿难救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有针对性的准备和专业的救援队伍。”高锋说,我国现在一遇野外救险,往往出动公安、消防和部队官兵,在没有专业队伍的情况下,也只好如此。但不要说他们,即使是专业救援队,也不可能“通吃”所有险情。严格按专业划分,专业救险可细分成100多种。所以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体系,既是探险者的安全保障,也是对救援者的保护。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比如黄山的山民熟悉当地地形,只要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成为专业救援人员。这样的投入,比动辄出动数百人的“人海战术”要低得多。
遇险,谁的责任?
驴友遇险求救事件,近年来发生频率快速上升。去年3名上海驴友在浙江景宁炉西峡不幸遇难,记者曾赶赴现场采访。为了搜寻失踪的他们,景宁县政府在三天内组织公安、消防官兵及百姓近500人进山。这次复旦学子黄山遇险,参与搜救的也超过100人,以公安、消防官兵为主。
杰克告诉记者,在美国,救援背包客是专业救援队的工作,假如在救援中用到直升机、铲雪车等大型装备,被救者事后应向救援队支付费用,因为探险是“个人行为”,不能由纳税人“买单”。
昨天下午,张宁海的一名战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帖称,自己每年要参与多次对遇险驴友的救援,每次他和同事们都面对危险。他真诚希望驴友们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多考虑安全。对此,上海诺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顾惠民表示,遇险的这些驴友大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是个人的自由;但假如因为自己不做好准备而遇险,进而导致政府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营救,就该负起责任。如果只说声‘谢谢’成为惯例,那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挥霍,对其他公民或者说纳税人不公平。”顾惠民强调,尽管我们还无法律条文规定被救者的责任,但被救者应当真诚感恩,不能觉得被救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