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分类指导,注重结果运用——
让干部考核为科学发展“撑腰”
今年夏天,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60个省直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成绩单出炉。
翻看这份成绩单可以发现,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的深圳市,得分超过90分,单是“自主创新指数”就超出全省平均得分21.25分;而个别市虽然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社会、民生类指标未能与GDP同步增长,排名靠后……
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说:“广东的考核指标体系锁定科学发展。考评项目不再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设计,而是分为4类42个指标全面考核各地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注重通过考核引导干部注重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浙江省全面运用新修订的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突出对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考核,把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在此基础上,温州市建立起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两套考绩体系,弱化GDP考核指标,扩大民生性考核指标比重。
重庆变过去简单的述职评分为算账评绩,围绕民生导向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民生改善考核力度,60%权重直指民生,群众收入、就业保障、教育卫生等成为考核重点。对区县的实绩考核,以31个市级部门提供的发展数据为准,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分,一笔一笔算账评绩。
四川省在换届考察中,将实绩分析指标和评价项目设置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重点工作五大类27项。
为突出考核重点,增强考核针对性,各地在设定考核指标时,还合理划分考核主体,因地因人制宜实施分类考核。
江苏对苏南的考核重点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考核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等指标;对苏中,重点围绕实现快速崛起,考核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沿江沿海开发等指标;对苏北,重点围绕跨越发展,考核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等指标。
广东引导各地立足优势协调发展。21个市按照GDP、常住人口、土地面积的综合比重等被划分到4个区域中,不同的指标或权重,引导各地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浙江突出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对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行诫勉谈话和严肃惩戒,必要时实行组织调整。
科学的考核向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传递压力,提供动力,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
(本报记者施娟、魏贺执笔赵京安、刘裕国、崔佳、江南、邓圩、卞民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