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的“能”书记
在民营经济发展强劲的临海,梅岘村也许算不上什么富裕村,但是与1991年之前村集体经济只有区区5000元,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相比,如今的梅岘村算得上是“生财有道”,集体经济增长了90倍,农民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还有了1600亩生态柑橘示范园,每到橘子黄澄澄挂在枝头的时候,梅岘村的村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村里富了,多亏有了个‘能’书记!”
不少梅岘人都记得,2004年之前,后面的山上有一大片空置的橘园,粗粗算来也有200来亩的土地,因为面积大、乱石多、不通道路,所以这片橘园总是没人问津。看看别的村里橘园承包得红红火火,给村里带来不少收益,梅岘的村民们也挺急。“孔书记,你看我们这片橘园要不要承包出去?便宜点给别人就算了。”“老孔啊,我这儿有人来打听,说能不能6万元承包给他,这个价格也不错了,总比空在这里好。”过来劝说孔先顺的人不少,但是孔先顺却背起锄头上了山。
这是唱的哪一出呢?村民们疑惑不解。不久以后,孔先顺给了大家一个答案:开发乱石地,修出致富路。这下村里可炸开了锅,支持的反对的都有。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从不轻信抽象理论,没见到碗里的饭,一切都是空谈。孔先顺没有理会这些非议,二话不说带着村“两委”的干部们上了山,这个梅岘的“老农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乡亲们看。老孔和村干部们先把乱石挖掉,再平整了土地。村民们被老孔的坚持所感染,也纷纷上山帮忙。不出一个月,这片原先的乱石地已经有了良田的雏形。孔先顺没有等待,随即着手建造一条“通橘大路”,原先废弃不用的乱石也派上了用场,又节省了一笔费用。
当一片优质橘园的雏形显现出来的时候,孔先顺跟村民们一起,将采购来的橘苗都种了下去。还没等橘苗种完,前来打听橘园承包事项的人已经络绎不绝。不久,孔先顺将成本核算完成后,决定将橘园对外承包的标底定为40万元。这个价格吸引了10几家招标单位,最终200亩橘园以68万的价格承包了出去。剔除了成本后,梅岘村的集体账目上增加了40万元,这比原先的6万元整整翻了6倍多。
“原来这个橘园这么值钱啊!”“还是孔书记的办法好,我们的橘园比别村的要贵了不少钱呢!”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对孔先顺的“生财有道”佩服得不得了。
围绕着“富裕梅岘”的目标,孔先顺每天都在钻研新的点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脑筋一旦动了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2005年,孔先顺又看上了村里另一块土地,面积不大,只有4亩多,仅仅作为地基卖掉的话大约值20万元。孔先顺对这个数字远远不满足,他对村民们说:“我们想办法把利益扩大10倍!”当时没有人愿意相信孔先顺,都觉得他的话是天方夜谭。但是孔先顺却说到做到,最后这块土地卖了600万元。从20万元到600万元,孔先顺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孔先顺的方法就是:盖厂房!当时村集体账目上只有30万元元,而建造厂房的成本是180万元,这剩下的150万元从哪来?孔先顺咬咬牙:借!没有村民们的支持,他就毅然用自己的名义担保,借了150万元。大家背后都说孔先顺疯了,要是亏了岂不是倾家荡产。
孔先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厂房建好以后,得到了不少企业的青睐,最终以600万元的数字成交,一笔账算下来,梅岘村的集体经济增加了400多万元的收入。
这下,梅岘村的村民们沸腾了,他们对这位能干的村书记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都说,别村的村书记挖空心思地赚钱,养肥了他们自己的口袋;而梅岘村的书记却想尽一切办法帮村里赚钱,给村民们办实事,这样的村书记可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村集体经济富裕了,村民们的腰包能不能鼓起来成为孔先顺下一个命题。橘树是梅岘村村民的“摇钱树”,如何在橘子上做文章呢?孔先顺陷入了沉思。
为进一步建立自主品牌扩大柑橘销路,加快梅岘村柑橘产业化建设,2005年,孔先顺带头成立了梅尖山柑橘合作社。村里1000多亩的生态柑橘产业园成了村民致富的新希望。然而随着柑橘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柑橘的销售成为摆在村民们发展致富面前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柑橘销售问题,不能让村民的美好愿望竹篮打水一场空。
2008年初,孔先顺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柑橘出口包装市场,给柑橘销售大户们提供固定的经营场所。这一创举不仅仅解决了以往销售大户柑橘出口包装加工无法解决的场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极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使该村橘农通过这一个小型的“集散中心”,创造出了柑橘销售积压历年最低的奇迹,为村民们创下了可观的经济收益。